給定資料
1.R市是相對欠發達地區。受交通條件的限制;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群眾貧困面較大,該市開展“四大基層,四解四促”活動以來,市、縣機關干部掛鉤聯系項目4600多個,企業3800多個、困難黨員群眾18000多人,為基層辦實事32000件,一位村黨支書道出了干部到村里幫扶帶來的變化,“村中溪邊裝上了防護欄,走夜路不再怕摔進溪中;改造茶園種植金觀音茶葉新品種200畝,每畝可增收上千元,村宣傳文化站建起了,群眾有了讀書學習好去處;在家也能清晰收著49個電視頻道了……”一位85歲的村民豎著大拇指說:“通村道路也鋪上了水泥,自來水通了,造福工程新村建起來了……不到一年,我們盼了一輩子的幾件大事都辦成了。”
G市新城區棚戶多,有些棚戶低洼陰暗,不通氣不通暖幾百人共用一個旱廁,與繁華商業區形成強列反差。該區李區長走進棚戶區考察后說:“在現代繁華都市,還有群眾生活在這種環境里,這是我們的失職,棚戶區里看民生,這里的改造就是最大的民生問題。”區委區政府抓民生工程建設,從解決一個個小問題做起;群眾反映小區改造后搬遷到另外的區,孩子就近上不了學,區委書記立即叫來教育局領導現場解決;群眾反映社區沒有診所看病不方便,衛生部現場布置全科醫生建起了社區診所,火車站附近,穿越通道燈一直不亮,老百姓意見大,李區長立即叫人換上了燈;群眾埋怨社區菜價貴,區政府就建立蔬菜基地直接配送社區機制,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菜價……李區長說,正是平時這一個個小問題沒有解決好,才造成了民憂民怨民困。
2012年12月11日,Q市委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精心設計調查問卷,以市委書記名義向有關人士和網民征詢“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此活動共發出調查問卷764份,征求不到滿意事項32件,內容涉及城建、交通、教育、醫療、衛生等方方面面。在此基礎上,該市又召開市委常委擴大會,決定將其歸納衍化成“為民所辦10件實事”,并確定了解決原則,將解決10件實事納入Q市委2013年工作重點,寫進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報告和市政府工作報告。據報道:為解決好“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該市決定把新增財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并進一步征求群眾對解決不滿意事項的具體措施,建立全群眾評價和監督長效機制,真正把老百姓關心的問題解決好,切實提高群眾滿意度。
2.A村平均海拔2200米,素有“屋脊”之稱。全村近300戶人家散落在一個不大的山坡上,而村里的大部分耕地卻在另一個山頭,從山坡到山頭要經過一條狹長的溝壑,每年農忙時節也是夏季山洪集中暴發的時期,溝壑的水勢更急于往常。老人、婦女和孩子,涉水通過這里非常危險。一位70多歲的老人,肩負一個背簍豬草,連草帶人被溝壑里的洪水沖走。面對“死亡之溝”,村民柏姓夫婦于1996年起了建橋的念頭,并于當年在山腳下開始炸石,切拉、分揀、搬運……當建橋材料運到溝壑旁時,岸上的一戶村民卻說建橋占用了他家的土地,要求補償,否則不讓開工,沒有辦法柏某只好到離家兩百多里路的煤廠挖煤掙錢,迎寒送暑,冬去春來。在第三年油菜花開的季節,柏某帶著挖煤攢來的錢,回到村里開工建橋。
石橋建好后,柏性夫婦又有了新的念頭。A村一半屬云南,一半屬貴州,僅:A村段的北盤江為起點;向左向右分別約有8公里和40公里才能見到橋,不少人為抄近路而過江。因此每年總有人葬身于滔滔江水中。村里許多人家均有因“過河”而失去親人的痛苦經歷,都希望有一天能在北盤江上架起一條“天路”。要建一座跨度70多米的大橋,少說也得幾百萬元;就算是傾全村之力也難以籌集這么多資金。然而,柏姓夫婦一直都沒有放棄努力,他上一次帶領鄉親搬石頭,墊高兩岸的基石,以便為將來建橋打好基礎。
記者知道柏某要建第二座橋消息后,趕到他家;不禁大吃一驚:房子用土坯和石塊壘砌而成;整個墻面經多年風化已是凹凸不平,墻體裂開了幾條如蛇一樣的長縫,還有那些長出塊塊污斑的窗框;片片呈黑的瓦片,以及散發著霉味的木門木桌木椅,在這樣的情況下,柏姓夫婦還是下定決心,把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和財力;投入到這座橋上,讓它屹立在北盤江上,千年不倒。
柏某夫婦的感人事跡在網上傳播后,很多網友大受感動但也有網友感嘆地說,像建橋這類有關民生的事,怎么看不見政府的影子呢?
3.古語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意為不擔心分的少,而擔心分的不均勻。然而,對目前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來說卻是“即患寡又患不均。”當前,我國仍有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這些家庭中僅有部分成員可以享受到政府每月40到200多元不等的低保金。要想用這點錢在當前物價水平下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已屬不易,更談不上上學、看病和發展生產了,再加上低保分配不公,損傷公平正義的現象不時發生。民政部社會求助司有關負責人指出,從2012年上半年國家審記署公布的《全國社會保障資金審計結果》看,盡管我們的低保工作成率顯著,但一些地方仍存在“錯保”“漏保”等問題,全國錯誤率為4%。在媒體報道中可以看到其中既有“千萬富翁低保長達8年,”這樣的“不應保而保”的情況,亦有“農民帶癱妻打工10多年卻吃不上低保”的“應保未保”現象,這些都在一點一滴地透支著人們對于低保制度的信任度。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全國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有4150萬人,殘疾人有850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6.34%。82歲的劉老住在某市西域這一棟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老樓里,劉老身子骨雖然還比較硬朗,但走路全靠助行器幫忙。年輕人走一步的距離,他要挪上四五步,3年前,老樓單元門出口處修建了無障礙坡道,劉老等老年居民特別高興,但這一小工程卻曾引起不小的波瀾。由于三個無障礙通道要占用幾個車位,這就使小區原本十分緊張的車位供應雪上加霜,很多居民持反對意見。最終居委會只好拆除了兩個廢舊自行車棚以騰挪空間。43歲的按摩師羅先生說:“由于天生重度弱視,我很少出門,吃住都在按摩店里,連日常用品也由經理代購。”對羅先生而言,只有微弱提示音紅綠燈、被汽車擠占的盲道、只有旋轉門的飯館……都是“地雷陣”
2010年夏天一個晚上,為了多賺點錢,羅先生曾獨自一人趕場。一段一般人走20分鐘的路,他居然氣喘吁吁地走了一個多小時,羅先生說:“一個人上街太可怕了,就像走一遭鬼門關。
4.國家工商管理總局,衛生部聯合制定的《醫療廣告管理辦法》規定對違規廣告應采取警告、吊銷有關診療科目,吊銷“醫療機構許可證”的行政處罰。同時,《廣告法》也明確規定:“對利用廣告對商品或服務作虛擬宣傳的,應責令其公開更正消除影響,情節嚴重的要依法停止其廣告業務。”然而,2013年1月30日,新華社卻披露了某市某醫院涉嫌通過虛假宣傳,欺騙就醫者,違法斂財的的問題,該醫院成立不過五年多時間,但問題不斷。僅2008年至2010年,就因違規發布醫療廣告,曾四次被該市某區衛生監管部門給予“警告”處罰。然而,就在這同一時段,該醫院涉嫌違法違規的廣告宣傳仍勢頭不減。
該醫院為什么如此不怕處罰?有人認為,該區衛生監管部門的執法行為是避重就輕,是在給自己行政不作為找“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