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應考者閱讀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測試。
2.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參考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給定資料
1. 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我國主要的水體和土壤污染源,不僅退化了農業生態系統,危害農業安全,而且損害到居民健康,伴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必將進一步凸顯。為此,我國政府近幾年來開始高度重視以農業面源污染為主要特征的農村環境問題,并把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先后制定了多項法律法規規范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問題,從而把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管控提高到戰略高度。我國農業和農村環境日益惡化。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源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分別達到1324.09萬噸、270.46萬噸和28.47萬噸,分別占到全國排放量的43.7%、57.2%和67.3%。在某種意義上說,農業污染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2. 大范圍生態惡化、高風險自身污染,使農業、農村環境承受著雙重壓力。我國耕地總量占世界的9%,灌溉用水、化肥和農藥的消費總量卻分別占世界的14%、35%和20%。平均每公頃施肥量由上世紀50年代的4公斤增加到現在的400多公斤,遠遠高于發達國家認定的225公斤的安全上限。目前,我國使用的農藥中70%是殺蟲劑,殺蟲劑中70%是有機磷農藥,有機磷農藥中70%是高毒高殘留品種。土壤和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屢屢超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相關調查也顯示,我國農藥年使用量約130萬噸,只有約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使全國9.3萬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脅到人群健康。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灌溉面積由1978年的約400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30000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灌溉面積的10%,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已占灌溉區面積的64.8%。全國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被占用或毀損的農田為1300平方公里。中國的重金屬污染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來自環保部的數據顯示,2009年重金屬污染事件致使4035人血鉛超標、182人鎘超標,引發32起群體性事件;2010年共發生14起重金屬污染事件,其中9起是血鉛事件;2011年僅1—8月就發生了9起血鉛事件。
此外,農村地區每年產生的約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產生的超過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惡化。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突出表現為:生活污染加劇,面源污染加重,工礦污染凸顯,飲用水存在安全隱患,生態惡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未來一段時期,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我國經濟社會將進一步發展,人口將進一步增加,資源開發力度、農產品需求將進一步增長,農村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同時,我國農村環保工作薄弱,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健全,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監管能力不強,農村環境管理難以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只有統籌城鄉環境保護,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更大的氣力,做更大的努力,才能遏制農村環境污染擴大的趨勢,切實解決農村環境問題。
2. 近年來,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化肥的使用量一直處于上升態勢。在有的地區,氮肥使用量、磷肥的使用量嚴重超標,使用化肥的強度也大大超標。由于過量使用化肥,一方面,土壤板結,地力下降,;另一方面,土壤受到重金屬、無機鹽、有機物和病原體等物質的污染且情況嚴重。另外,根據農業部門的調查,由于多數農民不掌握科學施肥技術,化肥有效利用率僅為30%-40%(發達國家為60%-70%)。有些地區甚至出現蔬菜、花卉、水果等作物的氮磷肥利用率僅10%的現象。由于氮肥過量使用,未被植物吸收的部分,通過地表徑流、淋洗和蒸發等導致了一系列環境問題。每年有若干數量的氮通過地表水徑流到江河湖泊,或進入地下水,或進入大氣。
目前大多數農民對化肥、農藥的安全使用標準、合理使用規則、特性等缺乏了解,隨意加大使用劑量,甚至超范圍使用。在有的高產地區,每年施用農藥30多次,每公頃用量高達300公斤,過量使用、利用率低的問題十分嚴重。在一些農業主產區,農藥施用次數過于頻繁。令人憂心的是,一些地方的農藥施用量每年仍以10%的速度遞增。此外,受利益驅動,偷偷使用已被禁用農藥的現象仍有存在,同時許多劣質、冒牌農藥的使用也加重了這一問題。
近年來,我國禽畜養殖業發展迅猛,由于缺乏對禽畜養殖及其污染物排放的有效管理,其造成的污染也已成為一個問題。目前,許多大中型禽畜養殖場在建立之初就缺乏對禽畜糞便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總體考慮,致使相當一部分禽畜糞便被直接排入河流或隨意堆放。一方面與農田流失的氮、磷等一同導致了河流、湖泊、近海海域的富營養化;另一方面,禽畜糞便中的各種病原體對水體污染影響巨大,成為引發水體有機污染的重要原因。禽畜糞便還污染了周邊環境,極易引發疾病流行。
目前由于使用的絕大部分農膜為不可降解塑料,在土壤中自然降解需要200年以上的時間。隨著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時回收,天長日久,農膜、碎片不斷積累在土壤中,土壤的結構和可耕性遭到破壞,地力下降,必將對作物生產產生直接影響。以小麥為例,每畝地殘留2.5公斤,小麥畝產將減少7%,如果連續使用5年,每畝地將殘留12.5公斤,小麥畝產就減少約25%。大量殘留地膜難以降解,不僅影響農業生產,還將帶來難以解決的污染危害,嚴重污染農業環境,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不容忽視的威脅。
3.S省J市環保局在全市設立了10處鄉鎮環保所,對農業地區的污染源實行屬地化、就近管理。之后,隨著各鎮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J市環保局對環保所的設置進行了幾次調整。目前,J市有鄉鎮環保所7個,分別管轄24個鎮域的環保工作,主要負責監督轄區內新建項目履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情況,監察各污染源污染防治設施運行和環保措施落實情況,調查處理環境違法行為,受理和查處環境信訪案件。
環保所的設立提高了環境監管的全面性。用J市環保局局長的話說,就是做到了“橫到邊、豎到底,無縫隙、全覆蓋”。全市散布著大大小小的工業、禽畜養殖業等污染源900多個。能否做到全面監控不遺漏,是保證環保工作績效的前提。
J市環保局結合實際,確定了設立鄉鎮環保所的三個基本原則——“按片設所、突出重點”、“分而不離、直屬管理”、“重要事項、科室把關”。即在地理區位上,按照市政府關于各鎮組團發展的功能區劃設立環保所,一般一個功能區設一個環保所,污染源比較多的鎮,環保所管轄鎮的數量適當減少,人員適當增多。
通過這些措施,J市的環境管理實現了無縫隙、全覆蓋。環保所管轄的排污單位占到了全市的90.5%。完成的排污收費占到了40.7%,查處的環境違法行為占到了87.4%。老污染源都做到定期監察,重點污染源基本上做到每周一查,其他污染源也至少一月一查,保證了企業污染防治設施正常運轉率、排污達標率都保持在較高水平上。對新建項目全部做到了現場勘查和施工期跟蹤監察,確保了項目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到位,確保沒有埋設暗管,為其投產后依法、達標排放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