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3 頁:參考答案 |
給定材料:
1、
中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在全國640個大中城市中,有300個城市缺水,其中100個嚴重缺水。盡管我國水資源緊缺,但水資源的浪費仍十分嚴重。1997年,全國僅有123個城市建成307座不同處理等級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僅在1292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僅為13.4%;我國目前5萬多個小城鎮,370多萬個鄉村,9億多人口居住地基本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從而直接導致了地表水的廣泛污染,使水資源匱乏的矛盾更加尖銳;而目前我國城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也只有50-6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90%以上的水平。
水利部的最新成果顯示,近年來,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量明顯減少,其中以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地區最為顯著,資源總量減少了12%,北方部分流域周期性的水資源短缺加劇,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
無錫一直因城市邊上的太湖而驕傲。一曲吳儂軟語的《太湖美》曾經唱道: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是著名的旅游勝地,而無錫也被稱為"太湖明珠"。
"太湖明珠"并非言過其實,這個擁有3000年歷史的城市因工業發達、商業繁榮而素有"小上海"之稱。從19世紀初開始,無錫由全國著名的米市場、布碼頭走向區域經濟中心城市。
這個只有47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0萬的城市,能有如此驕傲的經濟增長速度,很大程度上歸功于1970年代的鄉鎮企業崛起,這也是后來被廣泛談及的""蘇南模式。
上世紀80年代任無錫市經貿委主任的沈仲興介紹,鄉鎮企業自1958年就在無錫各個村鎮出現,1974年以后更是風起云涌,每個村都有自己的企業。到了1989年,無錫鄉村兩級工業企業產值達219.9億元,占全省的19.1%,占全國的3.6%。
整個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還以輕工業為主,這與無錫的工業傳統有關,解放前,無錫的輕工業和重工業比例是70%比30%,無錫市的傳統產業是紡織業。到了上世紀90年代,無錫的產業結構開始發生變化。由輕工業開始向重化工業轉身。重化工業比重從1980年的42%躍升到目前的74%。
在此過程中,無錫市形成五大傳統支柱產業--機械、紡織、冶金、化工、電子(家電)。在"九五"期間,這五大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到了全市規模企業總量的70%。2006年無錫規模以上工業中,冶金、紡織、機械等行業占制造業的比重為55.5%。
而此時整個蘇南地區開始大量引入外資,無錫也不例外,1987年,無錫市實際利用外資僅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1%,其中外商實際投資僅占1.3%。而到1996年,無錫市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已經達到40%。
近幾年,因為經歷"藍藻事件",太湖的污染備受關注。在此次水危機中,數百萬無錫市民無法正常飲用自來水。無錫市政府在"藍藻事件"發生后的總結是,無錫走的是一條傳統的工業化道路。無錫長期沿襲著"兩頭在外"和承接國內外制造業轉移的發展模式,生產過程中引進能源和原材料,生產和出口相當多的是耗能高污染高的產品,在產生利潤的同時也產生了污染,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承接了污染。
3、
長期從事中國華北地區水資源研究的斯坦福大學資深環境研究員斯科特羅澤爾(Scott Rozell)日前指出,在極度缺水的華北地區,農民只有靠打井取水,出現了有2000多萬口井遍布農村的"奇跡",并展現出水資源的嚴重危機,他說:"現在的問題是,水位越來越低,而且打出來的水越來越貴。"他還表示,中國已經有了完備的保護水資源的法規和政策,"問題在于,政策是不錯,可是實施這個政策很困難。"
去年7月《望東方周刊》的一項數據就顯示,隨著降水量的減少,從1976年起,河北一直在超采地下水,30多年共超采1200多億立方米,這相當于200個華北地區最大淡水湖白洋淀的蓄水量。地下水位一降再降,形成了"世界奇觀"的地下漏斗區。而且,近10年來,河北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發生了200多處大地裂,最嚴重的滄州比上世紀70年代初地陷近3米;海河防洪墻下陷兩米;秦皇島的海水內侵已經到了京山鐵路線以西,地下水早已不可飲用;北戴河的棗園里,原來供應國家領導人喝的甘甜的井水如今已經全部變成了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