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生物質產業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可循環的有機物質(包括農作物、林木等植物及其殘體、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以及利用荒山荒坡、鹽堿地等邊際性土地和水面種植的專用能源植物)為原料,通過工業技術加工轉化,生產生物基產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的一種新興產業。近年來,在全球出現能源、環境危機的背景下,生物質產業發展受到高度重視。許多國家紛紛制定生物質產業發展戰略。目前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把發展生物質能源作為本國替代能源發展計劃。同時,世界跨國公司紛紛投入巨資介入生物質產業,搶占市場先機。
我國能源緊缺,同時生物質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生物質產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我國人均耕地少,發展生物質產業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走以糧油為主要原料的道路,必須著眼于以非糧油作物為原料,推進農林副產品和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利用。全國每年可利用的農林副產品和廢棄物等生物質資源熱值總量相當于8億噸標準煤,其中可以作為能源開發的約為4.8億噸標準煤。利用農林副產品和廢棄物發展生物質產業,不僅可以緩解我國能源緊缺的壓力,減少環境污染,而且可以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北京市延慶控制農村面源污染示范工程自2002年起開始實施,在國家環保總局和北京市環保局的支持下,重點實施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程。這項工程包括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工程、戶用生物質氣化爐推廣工程、秸稈加工利用工程、玉米青貯工程等。自工程實施到2005年,年秸稈綜合利用能力達到17多萬噸,占全縣秸稈生產量的68%。
另外,延慶還實施了禽畜糞便資源綜合利用工程。這項工程包括建設大中型沼氣站、戶用沼氣池、有機肥廠及畜禽養殖污水處理廠。
5.D市W縣把沼氣建設當作一項新興產業來抓,做出了大量文章。目前,該縣建設農村戶用沼氣2700多個,是D市建池最多的縣。W把沼氣建設與發展生態農業、開發利用農村新型能源相結合,帶動畜牧養殖、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縣里推廣“一欄畜、一口池、一片菜”種養模式,以沼渣、沼夜為有機肥料,發展“畜一沼一踩”循環經濟模式基地。全縣利用沼渣、沼夜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萬畝,塑料大棚5000畝,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達63種。沙溝村農民馬興國、馬軍兩人還制作了沼氣池模具,走村串戶,專建沼氣池。短短幾個月時間,兩人凈賺6萬元。為讓農民用好沼氣池,W建成沼氣池服務網點25處,配置沼渣、沼夜出料車25臺,配備專業技術服務人員375人,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負責為農民建池、抽渣、換料、維修等各項服務,還邀請省、市專家對施工人員進行了專門培訓,培訓沼氣專業技術人員1500人。
W縣蒙牛現代牧場擁有8000頭奶牛,每天排放牛糞達500立方米,這么多牛糞該如何處理利用?公司負責人梁華介紹:“受沼氣池的啟發,牧場打造‘畜一沼一電一菜’產業鏈,投資7500萬元,建設了兩臺裝機容量3200千瓦的蒙牛沼氣發電廠,牛糞直接用水沖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用來發電,一年可發電8000萬度,現在不僅能滿足牧場照明、辦公和生產,還能外送。”圍繞電廠沼渣、沼液利用,牧場正著手建設年產50萬噸的山東航天有機肥料廠。
6.“農民種植玉米讓企業收購玉米芯(玉米脫粒后的棒核)生產功能糖-產生生物質廢渣-代替煤炭用于發電-草木灰還田”,這條完整的“玉米芯生產鏈”是Q省L市以創新技術發展循環經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功實踐。原本是廢料的玉米芯,趟出了一條節能減排的新路子。
在L農村,以前玉米脫了粒,玉米芯成了廢物,大都被農家焚燒,既浪費資源,又污所合作染環境。該市利用玉米芯資源豐富的優勢,與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開發新生物技術,用玉米芯研制出了低聚糖、木糖(醇)、低聚木糖以及多種衍生功能糖產品。功能糖食糖(醇)類產品的統稱,以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糖醇、功能性膳食纖維等為主要代表,具有熱量低,口感好,能促進和改善人體生理機能的效用。功能糖主要用于保健營養補品和食品工業,以及化工、藥品、能源等非食品工業,是新世紀的朝陽產品。如今,深受都市人青睞的“木糖醇無糖口香糖”就是功能糖的產品之一。
現在,L市年產功能糖超過50萬噸,帶動優質玉米種植基地500多萬畝。僅玉米芯一項,每年就拉動農民增收2.6億多元。中國發酵工業協會理事長石維忱說:“功能糖在L市實現規模化生產研發基地,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功能糖城’。”目前,禹城市以玉米芯為原料的功能糖生產企業,其 產銷量占到自內市場的80%、國際市場的25%。
L市還提出“生物煉制”的理念,大力支持龍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該企業與當地大學合作開發了“酶解工業纖維廢渣生產燃料乙醇項目”,利用玉米芯廢渣生產燃料乙醇,實現了變廢為寶。這一產業鏈既環保又經濟,符合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展戰略。在龍力公司新的生產線前,企業董事長程少博介紹說:“這是國內首條工業纖維素乙醇生產線,兩年內公司的纖維素乙醇項目將達到年產5萬噸的規模,年可消耗木糖渣20多萬噸。
產糖后的玉米芯廢渣還可以作為營養基料種植食用菌,從而扶持帶動起1600多個養菇專業戶。種植食用菌之后的廢棄物可以作為肥料還田。
這樣玉米芯加工就形成了閉合式的循環產業鏈,實現了“從土地到土地”的完整循環,形成了“低耗能、高產出、低排放、高效益、大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格局。
以往,被剝離的玉米皮大部分都被拋棄或還田。因為這些玉米皮“燒鍋不著,漚糞不壯”。如今,這些玉米皮在Z縣錦秋街道轄區農民手中成了變質實用美觀工藝品的“寶貝”,農民用玉米皮做原料編織門簾、坐墊、箱包、花籃、拖鞋等。這種玉米皮工藝品純天然無污染,且結實耐用,不僅深受國內市場歡迎,還遠銷日本、韓國、法國、英國等18個國家和地區,為當地農民拉長了玉米生產的產業鏈。在錦秋街道轄區,有上萬名婦女從事可使當地農民增收1200萬元。玉米皮系列編織品中以茶杯墊最為精美,以繡墩式儲物箱最為實用。玉米皮經染色后還能編出各種圖案和文字。
7.有資料顯示,目前有的地方農產品包括素菜、瓜果、畜禽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產地污染導致農產品重金屬超標現象嚴重。其中水稻產區最為嚴重,重金屬鉛大大超標,而且砷、鉻、鎘等重金屬也同時超標。一些城市郊區污水灌溉歷史長,加上生產過程中,一些農民將污泥、垃圾等固體廢棄物作為肥料,其中污染物也同時被施入田中造成污染。一些地區污染源種類繁多,產地綜合污染嚴重,導致農產品遭受復合污染的農產品基本都是多元素超標。各種大宗農產品普遍遭受污染,如水稻、花生、蔬菜、茶葉等都同時超標。
由于各市地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污染的類型、數量和負荷也不同。專家建議,應對農產品產地,尤其是重點污染區域,進行安全質量狀況普查。對點源污染嚴重,導致農產品遭受復合污染,受污染的農產品基本都是多元素超標。各種大宗農產品普遍遭受污染,如水稻、花生、蔬菜、茶葉等都同時超標。
由于各市地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污染的類型、數量和負荷也不同。專家建議,應對農產品產地,尤其是重點污染區域,進行安全質量狀況普查。對點源污染嚴重特別是污水灌溉區域的整治,有人提出必須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對污染嚴重已不適宜種植傳統農產品的區域,及時改種抗性強的農產品或非食用農產品,以確保食用農產品安全。對此,省市有關職能部門應給予政策支持。
對點源污染嚴重特別是污水灌溉區域的整治和種植結構調整問題,也有基層干部堅決反對。他們說:“哪個地方種什么,長什么,是一定的,而且是祖輩傳下來的,不能說變就變。”“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應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同時還要穩定民心、保障農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