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統籌城鄉發展)
滿分100分
時限15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與傳統的作文考試不同,是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表達能力并重的考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題紙指定位置。
4.答題時請認準題號,避免答錯位置影響考試成績。
5.作答時必須使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紙有效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二、給定資料
1.統籌城鄉發展,是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統籌城鄉發展擺在首位。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這是我黨對馬克思提出的必須消滅城鄉差別、工農差別、體腦力勞動差別觀點的繼承和發展,是黨中央在借鑒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經驗,深刻總結幾十年來我們黨處理城鄉關系的經驗與教訓,科學預測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統籌城鄉發展,就現階段而言,就是要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讓廣大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成果,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在江蘇“十二五”規劃中,將“城市化戰略”拓展為“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這意味著,著力縮小城鄉差距、使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進一步推進城鄉統籌,將成為“十二五”期間江蘇省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情況看,盡管江蘇省城鄉居民收入比在全國屬于低的,但城鄉差距依然明顯。除了農村內生發展動力不足之外,城市對農村發展的支持與拉動機制還有待完善是重要原因。因此,進一步推進江蘇城鄉統籌發展,需要更為具體和有力的舉措。2.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是實現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關鍵。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2010年廣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97.8元,增長l0.8%,扣除價格因素,全年實際增長7.5%;2010年廣東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890.3元,同比增長l4.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l0.3%。盡管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6.3個百分點,增幅超過了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幅,但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只有城鎮居民的l/3。
我國農業增加值約占全國GDP的10%,按照目前的戶籍統計,農村居民占到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計算結果表明農村居民的農業收入不可能高。隨著農業勞動效率的提高,大量農民在一年里的實際工作日很少,所以農業勞動的總收入很低,那些堅守在農村真正以務農為主的農民,收入更處于低水平。僅僅依靠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和增加農業補貼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農民要增收還有賴于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經營,以及通過農村城鎮化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減少農業人口,從而增加人均的農業勞動收入。
近年來,農村居民實際收入的增加主要來自于外出務工等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點。廣東省最新的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工資性收入對農村居民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72.2%。所以,增加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只能在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產業經營化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工資性收入達到增加總收入的目標。
3.都說上海好,但它究竟好在哪里?項春梅覺得自己也說不清楚。“也許是因為我已經在這里待習慣了?”在一間只有七八平米的木板房里,她一邊握著熱水袋,一邊這樣問自己。
父母來上海打工已經快30年了,項春梅是在上海出生的,到4歲時,她被帶回給連云港家里的親人照顧,直到14歲小學畢業后,她又來到了上海。一晃6年過去了,現在她已經在一家民營制造公司里工作了一年,之前是在生產線上,后來轉做電話銷售,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資。
她覺得現在的工作很無聊,想再參加市場營銷和企業管理方面的培訓,以后去大公司。可是,大公司招聘員工的頭一道門檻就是學歷,而她還沒有拿到高中畢業證書。讀完初中后,因為不符合報考上海高中的條件,項春梅只能就讀成人高中。在那里讀書的學生大多是外來打工人員的子弟,同學們愿意好好讀書的不多,而老師又不嚴加督促。“學的課程沒什么用。考試之前老師都會把題型先告訴你,最后只是做點小改動。很沒意思。”于是,專心讀了一個學期,之后又“玩”了一個學期后,她從成人高中輟學了。
雖然不想再回到學校,但她一直在想如何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她覺得在上海,自己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渾渾噩噩,想出去闖一闖。她想回家,在鎮上開個桑拿店或者茶室,因為她對這行感興趣;可是她沒有資金,并且從來沒做過也不懂怎么去做。
姐姐已經工作并出嫁;妹妹正在學習西點廚藝,很快也能掙錢;項春梅養活自己也沒問題。盡管家人還住在簡陋的外來人密集居住的城中村,但他們也覺得“就這樣湊合著過吧”。她相信父母到年老了是會回家的,畢竟“落葉歸根”。如果自己不離開上海,可能會像父母一樣,一直在這里,然后又把自己的兒女帶到這里,等到年老了再回家……一代一代循環反復。如果離開,是不是能有其他更多的選擇呢?
不過,她跟著親人在上海待了這么久,朋友圈子也都在這里,交的男朋友也是在這里認識的外地農村來上海務工者的子弟。自己能離開他們嗎?想到這些,她又開始猶豫了。
4.“像沒有根的浮萍,感覺自己和那里的人格格不入。”今年24歲的曹彥杰回憶起自己在外打工的生涯時是這樣形容的。起初,她在東營一家外貿公司從事文秘工作,沒有保險、沒有房子、無法照顧家人……考慮到照顧老人、婚姻等多種因素,曹彥杰最終還是回到家鄉禹城,并經營起一家窗簾店。
記者調查發現,當前,農民工最渴望的是長久而穩定地留在城市。德州市勞動就業辦公室副主任劉應平分析,80,90后農民工更渴望融入城市成為市民,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嚴格的戶籍制度,甚至是社會歧視等一道道有形無形的門檻阻礙著他們向城市邁進的步伐。
德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姜勇認為,“民工荒”實質上也是“民工權利荒”,單純依靠提高工資待遇和改善勞動條件,是不足以解決當下用工短缺難題的,關鍵是要加大新生代農民工權益保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為新生代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變作制度安排,確立其對城市的“歸屬感”。
劉應平認為,總體看來,目前農民工的就業限制、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越來越向“市民待遇”靠攏。但是,“市民待遇”不是單項指標,而應是一個綜合制度體系,包括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人文關懷等方面的全方位的社會福利制度的保障、精神文化權益的保障。
5.蘆山縣是一個傳統的山區農業小縣,總人口ll.8萬,其中農業人口9.3萬。常年外出打工農民約2.5萬,其中18~40歲年齡段的約l.7萬,占打工人員的682。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截至2009年年底,返鄉農民工約4800人,占外出打工農民的l9%。2010年春節后,返鄉農民工中約有ll00人又進城找到了工作,占返鄉農民工的22.92;約有2100人已在本縣企業就業或就地創業,占返鄉農民工的43.80;還有約l600人尚未找到工作,在家務農等待時機外出打工,占返鄉農民工的33.3%。
蘆山縣的青江村、草坪村、大同村、新莊村四個村總人口10973人,常年外出打工農民約2600人,占總勞動力的55%,其中18~40歲年齡段的約l960人,占外出打工人數的75%。截至2009年年底,約232的農民工620人返鄉,其中,約有420人于2010年春節后去外地和本縣企業打工,l20人返鄉創業,約122的返鄉農民工80人尚未找到工作。據了解,農村青壯年多數不愿在農村務農,想去城市就業。他們認為,現在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工資大大“縮水”,但仍可月掙七八百元,比農村務農強得多。更何況,土地有父母或者親屬照管,現在要趁年輕出外闖蕩,拼命掙點錢拿回家修房子、討婆子(結婚)、供娃子(讀書),干不動了才回鄉種地.養老。
據統計,四個村農民打工收入約占總收入的45%。農民有了錢就修新房、添新家具、買家用電器,把家里裝飾一新。外出打工是農村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