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 |
3.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日本堪稱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每逢震后國民總能鎮靜救災,成功將
震后傷亡、損失降到最低。
由于地震頻發,不少日本人都經歷過地震,在震后能夠保持鎮靜。日本長期投入巨資用于測震、防震、救災等工作,是國民在地震發生時臨危不亂的主要原因。
日本全國各地設有不少地震博物館和地震知識學習館,免費向市民開放。在這些地震博物館內,市民們能夠親身體驗地震時的感覺。借助博物館內模擬火災現場的煙霧走廊和模擬地震的震動平臺,參觀者可以體驗到6級地震發生時的狀態。每年法定“防災日”來臨時,日本各地都會舉辦地震防災演練,向市民介紹面對突發災難的應急對策,也提醒市民加強危機意識。
常年宣傳普及之下,防震救災意識在日本深入人心。從熟悉所住樓房的緊急通道到室內布置、起居生活,日本人格外注意消除安全隱患、保持逃生通道暢通。
日本政府在1978年制定了《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另叮措施法》。這個文件規定,如果測得大地震即將發生,首相將在預測地震日期前兩到三天發表《警戒宣言》,政府隨即啟動全面避難救援措施。
日本科學家在部分海域水下2000米安裝了監測系統,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此外,日本政府還開發了“地震受災早期評價系統”。這個系統儲存了大量4級以上地震的災難資料,一旦發生大地震,該系統可以在30分鐘內自動計算出受災規模,指導當局有針對性地迅速展開救援措施。
城市建設規劃之時,日本就重視防災避難的設計。抗震性和安全性是El本建設公路、鐵路 和公園等城市基礎設施的重點。行走在東京的大街小巷,不難發現政府指定的避難“緩沖地 帶”,不少城中綠地和街心公園的入口處都插著“地震避難所”的牌子。
2005年夏天,“卡特里娜”颶風襲擊美國南部墨西哥灣沿岸,近萬名災民滯留當地體育館 數天、企圖撤離災區的汽車在高速公路上排成長隊,美國政府因組織救災不力遭到批評。
有了“卡特里娜”颶風救災不當的慘痛教訓,美國在日后颶風來襲時充分準備、全面應對,體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苦楚心態。
“卡特里娜”颶風發生后不到一個月,又有“麗塔”颶風襲擊美國南部墨西哥灣地區。這一 次,美國政府提前準備,從疏散居民到調動軍隊救援,成功頂住“麗塔”颶風。
“卡特里娜”颶風來襲時,美國政府調派“哈里·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到墨西哥灣地區,作為 臨時救災指揮中心。這一動作,比颶風登陸晚了4天。
“麗塔”來襲時,位于美國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的北方司令部(負責美國本土安全事務)設 立地面指揮中心。這一動作,比颶風登陸早了2天。
在“麗塔”登陸前,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兩州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未雨綢繆,根據本地區情況各l9發布撤離命令,并調動汽車及其他可用資源協助居民撤離。
“卡特里娜”颶風襲擊中,美國軍隊總共派出了2.8萬名士兵參與救援,但軍隊到達災區 時,距“卡特里娜”登陸已過去幾天時間。
“麗塔”威力遠不如“卡特里娜”,但美國在颶風登陸前已經派出陸軍、海軍共5萬人準備救 援。為應對“麗塔”颶風,美軍特意預留26架搜救直升機,并派出6艘軍艦前往墨西哥灣地區,以備不時之需。
颶風登陸前兩天,美軍直升機共執行39次飛行任務,撤離未來災區多家醫院的幾千名病人。美國海岸警衛隊也出動大量警力,協助居民撤離,并為撤離過程中燃油耗盡的居民提供汽油。
談到應對“麗塔”的各項準備工作,美國聯邦緊急措施署發言人戴比·溫說:“我們已經吸 取教訓,不去作假設,而是切切實實地準備。”美聯社評論認為,颶風“卡特里娜”帶給美國人教 訓,但讓美國人準備充分地挺過“麗塔”來襲。
2005年10月8日上午8時50分左右,巴基斯坦發生里氏7。6級大地震,震中位于首都伊 斯蘭堡東北90多公里處的山區。地震波及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區以及印度和阿富汗部分地區, 伊斯蘭堡震感強烈。巴控克什米爾首府穆扎法拉巴德市有1/3房屋垮塌,另有1/3房屋嚴重 受損。由于地震強度大,且地震發生時正好是上午剛開始辦公時間,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 產損失。據統計,大地震造成7.9萬多人死亡,數百萬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0多億 美元。地震發生后,巴基斯坦政府迅速采取措施積極應對。總統穆沙拉夫立即下令向災區派 出軍隊。巴軍方調集了全國幾乎所有的運輸直升機投入救災工作。面對百年不遇的強烈地 震,巴基斯坦立即向國際社會發出救援請求。
4.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發生歷史上罕見的大地震,這次地震是中國少有的慘例, 也是迄今為止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慘的一次。強烈地震不僅將華北工業重鎮唐山夷為 平地,而且大半個中國均有震感,首都北京也遭嚴重波及。此時,北京中南海紅墻內的毛澤東 不但承受著地震的沖擊,還承受著疾病的重大折磨。此時,他仍然保持著敏銳的思維和清醒的 頭腦,堅持親自圈閱重要文件,中央對唐山地震的報告、請示、通報等文件都是他親自圈閱后付 諸實施的。
無論在哪一次抗震救災行動中,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提出“第一要務是救人”的指導方針,把 對生命的救援作為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了解鄧小平理論后不難發現,在鄧小平的思維 中,始終沒有離開對人本身的關注,到處閃現著“以人為本”的光芒。而在抗震救災中堅持“以 人為本”,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鄧小平理論的正確解讀和實踐,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1998年,長江發生了1954年以來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從5月份起,黨中央、國務 院就根據氣象預報,要求沿江各省做好防大汛準備;洪峰來l臨時,黨中央果斷提出把抗洪搶險 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緊急調動解放軍、武警部隊參加抗洪搶險,明確要求抗洪軍民嚴防死 守,務求決戰決勝。在抗洪搶險的緊要時刻,江澤民、李鵬、朱镕基等中央領導同志幾次親臨抗 洪第一線,察看災情,慰問軍民,指揮戰斗,給抗洪軍民以巨大的鼓舞。一道道指令、一個個部 署,迅即由共和國的中樞,傳到千里之外的災區,傳到全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 強領導,科學決策,是奪取抗洪救災勝利的最重要保證。
5.我國古代自然災害多發,農業的抗災能力十分弱,一遇到天災,糧食產量就會銳減,甚至 絕收。據可考文獻資料反映,在宋朝319年間,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疾疫,以及風、雹、霜災 等主要災害共發生l219次。在災害頻發的情況下,農民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宋朝負責救災的常設機構有轉運、常平、提刑三司,其所派遣的使者稱為“部使者”。臨時負責救災的有安撫使與廉訪使。此外,地方官雖非專職救災,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宋朝救災工作的程序包括“檢災”和“賑濟”兩個階段。所謂“檢災”,顧名思義即為檢查災傷,這是制定正確救災措施的必要一步。檢災之后就是賑濟,賑濟就是政府有關機構采取一定的救災措施,準備相應的救災物資對受災地區民眾進行救濟的過程。而各戶等的賑濟標準是不同的。戶等越高,財力越多,其抗災能力也就越強,宋朝的賑濟原則是先照顧到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體現了公平合理的原則。
宋朝的救災措施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為備災措施,一為賑災措施。所謂備災措施,在這里主要是指宋朝的倉儲制度。宋朝的賑災措施也相當之多,但其大多因襲前朝,從性質上區分,可分為三大類,即官方行政手段、市場調節手段和利用民間力量。所謂官方行政手段的措施,是屬于官方行政職能范圍內的賑災形式,主要包括賑給、賑貸、賑糶、施粥、居養、移民就粟、荒年募兵、倚閣、蠲免、免役、寬禁捕等。所謂市場調節手段的措施,是指利用價格杠桿,以供求關系為依據,符合市場規律的賑災形式,主要包括罷官糴、弛禁榷、招商(減商稅)、以工代賑、禁遏糴等,此類形式的賑災措施大多為宋朝首創,即便為前朝所創者,宋朝也有很大發展。所謂利用民間力量的措施是指動員民間力量自愿或半強制性地進行賑災的形式,主要有勸分或勸糶之法。
宋朝的救災措施首先從備災方面考慮,反映出宋朝政府對災害的預防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努力備災,防患于未然。同時賑災措施的多樣化,也反映出宋朝同災害斗爭經驗的豐富,為災害的救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