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作答要求 |
第 2 頁:閱讀資料 |
第 5 頁:參考答案 |
二、給定資料
1.2013年入汛以來,全國多地持續遭受暴雨襲擊,一些江河部分河段發生超保證水位洪水,部分城市內澇嚴重,雅安、都江堰等地先后發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民政部統計,目前已造成四川、山西、云南、河北、內蒙古、安徽、山東、湖北、河南等17個省份272個縣(區、市、旗)373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21.2萬人,30人死亡,67人失蹤;倒塌房屋8400余間,損壞房屋11.3萬間;直接經濟損失85.6億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等領導同志就加強洪澇和地質災害預警防范、應對處置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各有關地區和部門把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著力加強防災、抗災、救災、減災工作。
2013年8月中旬,洪水襲擊東北,作為此次洪水的重災區,撫順清原滿族自治縣南口前鎮有9個村屯因交通、通信、電力中斷成為孤島,9895人被困。記者從交通運輸部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了解到,8月17日開始,該飛行隊的救援直升機就奔赴現場開展救援。2013年8月19日16時,兩架直升機已救助受困人員90余名,救援工作還在繼續。
交通運輸部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是保衛渤海灣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救助力量,平時的主要救援任務是負責海上以及陸地上的人命救助工作。這支隊伍在大連和蓬萊設有基地,平時有直升機長駐大連。
記者了解到,在水災發生后,應遼寧省政府應急辦請求,8月17日~18日,交通運輸部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先后派出駐山東蓬萊和遼寧大連所屬的B-7313、B-7309兩架專業救助直升機馳援災區。繼8月18日成功解救40名被困群眾后,8月19日清晨至16時,兩架專業救助直升機再次飛赴清原災區,共轉運各類人員50名,投放食品、藥品等物資1.5噸。這是交通運輸部救助飛行隊遠赴內陸執行抗洪救災任務有史以來救助人數最多的一次。
8月19日19時許,記者連線剛剛回到災區臨時駐地的飛行隊救助人員。在此次任務中擔任絞車手的陳鋼就是在長駐大連的B-7309直升機上執行任務。他在連線中告訴記者,昨日上午兩架專業救助直升機從沈陽東塔機場直飛受災地區上空,到達現場后,B-7309機組人員共轉運三批受災群眾19名,其中包括1名剛滿月的嬰兒,2名重傷群眾,2名輕傷群眾,投放1噸救援物資,并搭載8名遼寧省政府應急辦工作人員和中央電視臺記者分別降落5個受災嚴重的村屯了解受災情況。“可以說每次救援都是驚心動魄的”,陳鋼在電話中介紹,由于救援飛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大海上進行作業,與大海的空曠相比,清原地區山多、樹高,飛機在城區內盤旋經常會碰到電線桿、高壓線等攔路虎。“經常是旋翼旁兩米就是大樹、尾翼后面緊靠著電線桿”,陳鋼說,陌生的環境是對救援最大的威脅。
2.2013年4月14日早晨6時左右,某市發生火災,大火燃燒近三個小時后被撲滅,最終帶走了14條鮮活的生命。在當地媒體充斥著“迅速”、“立即”、“全力以赴”、“細致周密”等溢美之詞的官樣文章里,只看到當地各級領導的“積極行動”,沒有一點兒反思的跡象。
在官方自我總結中,除了對領導的仰望,還凸顯了逢災就樹典型的慣性思維,諸如“好的哥背出多個傷員”、“勇保安先報警后救人”這樣的內容,都成了這次火災的“亮點”。而從其他媒體那里,人們卻清晰地了解到,救火時消防車未帶云梯、起火網吧違規經營等諸多細節。文過飾非的官方表態,忽視了民眾的判斷能力,損害了自己的公信力。
一旦把官樣文章當成推卸責任的“護身符”,原本可以用來改進工作的機會,也被白白浪費了。在官方表述中,受傷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遇難者家屬情緒穩定,起火酒店的業主和網吧經營者也被依法拘留,當地官員似乎成了整個事件的局外人,甚至還有點像救民于水火的英雄。缺乏有效的問責機制,政府沒有了改進工作的動力,在一陣風似的火災隱患清查行動過后,這場災難帶來的傷痛,很快就會被遺忘。
3.“災難中的作秀難逃百姓厭惡”、“傳播謠言者最可惡”、“新聞理想并不是只有在熱鬧喧囂處才能實現”。圍繞著四川蘆山抗震救災,不斷被“挖掘”出來的感人故事安撫著這片受傷的土地,同時,社會上有關對“災難關頭倫理道德”的議論也頗多。比如,針對有些記者采訪影響到正常救災,有學者發出“誰是災難報道的主角?這已成為一個現代文明和社會道德的嚴峻拷問”的呼聲。在大災大難面前,任何一個人超越各自“底線”,故意作秀或是逢場作戲都會招來質疑和嘲諷。
蘆山地震發生后,國內一些媒體記者被批影響到救災行動和災后秩序恢復。比如,個別記者為拍一張照片,就要求救援人員暫停搬運傷員。還有的人反復采訪遭遇不幸的人。在地震災區采訪期間,有些記者因為常把只喝了一點的礦泉水隨手扔掉而一再被人提醒,希望他們不要浪費這些寶貴的物資。《環球時報》赴地震災區記者在一中學看到,當心理醫生正準備給學生上心理輔導課時,數十名記者一擁而上,將老師圍住,接著又有大批攝影記者對著老師和學生不斷拍照。一個女學生很不高興地起身對老師說:“因為有很多記者過來后不停拍照問問題,我們都沒有辦法靜下來!”
4.美國記者素以新聞敏感性強、搶新聞不顧性命著稱,2011年“艾琳”颶風來襲時,曾有記者現場直播時幾乎被狂風刮走。但美國媒體一般不會把鏡頭對準衣冠不整的路人、驚慌失措的圍觀者,或血肉模糊的傷者及死者。同樣,在突發性事件、災情發生時,記者對官方發言人圍追堵截,但對普通人的追問相對少一些。上世紀80年代,記者在雪災、風災中對受災者“面對面”的追問直播引起民眾不滿。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1996年9月推出記者職業倫理規范,要求記者“時刻保持對可能因新聞報道而受到負面影響者的同情”,對兒童采訪以及刊登悲傷者圖文信息時應特別小心等,避免提問、盡量拍攝背影等約定俗成的“災難報道規矩”也是在這種情況下逐步形成的。
人們不僅關注媒體人在報道天災人禍時的職業操守,也會衡量政治人物、各類官員和明星的表現。英國遇到的自然災害相對很少,這讓總是卷入戰爭的英國人津津樂道元首臨危不亂的典故。二戰期間,英王喬治六世夫婦成為英國人抵抗納粹德軍的精神支柱,面對德軍轟炸,王后堅決不愿離開倫敦,并說出英國人耳熟能詳的名言:“孩子們不能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答案、公務員真題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