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群眾的來信和來訪可分為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反映存在的問題兩大類。這兩類信訪所提供的信息都反映了社會對國家的要求,反映了現有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2 信訪制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起一套符合法律和法治精神的信訪處理程序,在逐步減少領導個人在信訪案件解決中的作用的同時,提高各部門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
3 信訪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依*這個渠道傳播的信息更通暢地流動,在制度內部各個機構和部門之間,以及制度與公眾之間有效地共享,增強它們的相互信任
信訪在我國政治制度架構中一直是溝通國家機關與人民群眾的制度性渠道,起著平衡社會與國家間信息和回應交換的功能。尤其在社會大變革和制度大轉型過程中,其能否有效地運行直接影響到國家與社會能否在矛盾與沖突中重建信任關系,從而在確保社會穩定的基礎上,及時有效地解決關系到人民群眾利益的各類問題,提高政府能力與合法性,推動制度的成功轉型。
在內容上,人民群眾的來信和來訪可以分為兩大類: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反映存在的問題。前者提供的是關于制度運行的正面信息,表現為公民積極的政治參與,履行著制度規定的政治義務;后者提供的是關于制度運行的負面情況,是為利益訴求受阻后被動的表達,維護著制度規定的各種公民權利。不論是積極的參與還是被動的表達,所提供的信息都反映了社會對國家的要求,反映了現有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比較而言,第二類信訪比第一類信訪更有利于各級政府發現自身存在的顯性和潛在問題,尤其可以對已經產生了負面影響,傷害到社會公眾利益的決策和行為采取補救的措施,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大和惡化。而在社會變革和制度轉型時期,第二類信訪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影響力上都遠遠高于第一類信訪,既反映了制度轉型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也對各級政府有效合理合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各級政府在積極構建輸送民智民意的制度渠道的同時,更要完善和創新能通暢地反映民情、民聲、民憂、民難,并作出及時有效回應的機制,使之成為科學決策和正確行動的信息基礎,而不能“葉公好龍”,平日里高喊傾聽民意民情的口號,甚至不惜成本到處調研,而當社會主動把制度運行的信息反饋回來的時候,卻用壓制和掩蓋的方式阻止或扭曲信息的流通和分享。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采取措施,探索改革和完善現有的信訪機制,力爭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萌芽和初發階段,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這些措施包括:提高信訪部門的信訪級別,增強其權威性和協調能力;增加信訪部門的編制或工作人員數量,減輕信訪工作量不斷提高的壓力;加強各信訪部門間的信息交換和工作協調,以加快信訪案件的處理速度;利用電話、網絡等現代通訊技術擴大信訪的渠道,便利人民群眾便捷地反映問題;給信訪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激勵,提高其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陀^地說,這些措施已經在部分地方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并推廣到更大的范圍,但仍多限于局部,缺乏整體性和對信訪機制的改革產生根本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