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日本企業王子制紙在南通設立的造紙工廠為了方便廢水流入大海,正在建設一條全長110公里的排水管道。造紙污水中可能含有的致癌物質,不僅僅損害當地市民的健康,對于擁有豐富漁場資源的啟東來說,也將是一場災難。在此背景下,2012年7月28日,江蘇南通啟東市一批當地群眾為了阻止準備建設的“南通大型達標水排海基礎設施工程”在市政府門前抗議,場面一度失控,政府機關被沖擊,主要官員被扒掉衣服羞辱,有車輛和電腦被砸。在這種情況下,南通市緊急宣布“永遠取消有關王子制紙排海工程項目”,事件得以平息。
【標準表述】
[深入分析]
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專家認為,近些年來,我國因為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發了諸多的群體性事件。如7月2日,因擔心四川省什邡市宏達鉬銅多金屬資源深加工綜合利用項目引發環境污染問題,陸續有市民到什邡市委、市政府門口聚集,并引發大規模群體事件,最后市政府叫停這一項目。此外,還有今年初的天津市民抗議PC項目,去年大連市民反對PX項目等。這表明,中國社會發展正進入一個特殊的環保敏感期,一方面,“發展中”這一現實國情還繞不開產業的梯度轉移,一些工業項目也不可能做到“零污染”;另一方面,民眾的環境意識與權利意識在迅速提升。
就這些事件的處理結果來看,如什邡投資超過百億的鉬銅項目,以及啟東的排海工程的宣布停建;如PX項目在廈門遭到市民反對后另選廠址,都反映了政府順應民意的可貴姿態。這表明,地方政府要積極轉換思維,尊重民眾的環境訴求,向當地民眾和環保公益機構保持對話、透明,聆聽公眾的呼聲,才能以最小代價合理的化解這類矛盾。不能單純為了眼前的GDP,片面追求招商引資和經濟利益,導致雙方失去信任,升級為對抗行動,最后不僅項目暫停,也失去了執政者最需要的民眾信任。
但是,在化解矛盾的同時,我們有必要從這些矛盾和問題中吸取教訓:在面對當前發展階段的“環境敏感期”,政府決策部門應當反思,地方在確實需要引入一些產業和項目時,是否盡了最大努力把環境風險降到最低?是否開展環境評估時也充分考慮了“社會風險評估”?選址、興建與運營各環節是否做到了科學論證、公開透明、充分溝通,進而得到了大部分群眾的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促進公民與政府的良性互動,固然需要公民理性表達訴求,更需要政府成為負責任的透明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