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1月28日,中國中東部地區繼續被大范圍霧霾籠罩。中央氣象臺歷史上第一次專門針對霾發布了預警。此次的霧霾預計要持續三天,波及的范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霧霾的造訪對于中國一些城市,已是常客。霧霾頻頻造訪北京,引起北京民眾的“空氣焦慮”。與空氣質量相關的呼吸道疾病增多,人們的出行和生活也變得極為不便。對霧霾產生焦慮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人們很少見過如此大范圍的霧霾天氣。
【熱點評述】
面對霧霾公眾自律價值遠超禁令
我國不少城市都曾有過嚴格的煙花禁令,后來逐漸放開,或至少“禁改限”。這毫無疑問代表著我們行政乃至政治文明的進步,既是尊重公民權利,又對傳統社會風俗保持了敬意。春節燃放煙花問題上,如果重回禁令管制的老路,將是一種退步。
然而在治理污染這個大命題下,燃放煙花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有違公眾的根本利益。城市中霧霾不散,還有“人工霾”在后面等著--是件多么恐怖的事情。所有人都恨這霾,但難道不該所有人都捫心自問一下,我和這霾有什么關系?我參與制造了一絲一毫沒有?尤其是在燃放煙花問題上,外在禁令可以沒有,內心的考量則不應該沒有--咱自己的手能不能忍忍,別放了行嗎?哪怕少放點兒呢?
我們同在一片天空下呼吸,我們當然有資格抱怨,也有資格問責:這里不對,制造了霾;那里不負責任,縱容了污染。但實際上,我們最應該也最有資格問責的是自己。反躬自問、反求諸己,這些不是迂遠的傳統道德教條,而是可以構成現代文明社會的個體根基。煙花鞭炮不能少放,因為那是文化傳統。好吧,沒錯。內心對自我的道德要求呢?更是彌足珍貴的傳統吧!
春節的煙花畢竟還只是短期問題,長期看,汽車尾氣污染與城市PM2.5值有著更密切的關聯。罵公車?好,可以。但還有呢?是不是還該反躬自問、反求諸己?我能為日常減少PM2.5做點什么,少開一天車行不行?多坐幾次公共交通,甚至騎幾趟自行車,行不行?
霧霾既然躲不過,那就把如何處置應對當做一堂公民課吧。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應該是公眾內心和外在行為上有自我節制的社會。這種節制比政府禁令的管制更重要,也更具有持續的韌性和建設性。
【應對措施】
部分公務車帶頭停駛
為保障《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的有效實施,北京市成立市級重污染日應急工作協調機構。按照應急方案,污染最嚴重的區縣積極配合公務用車帶頭停駛這一措施,30%停駛的車輛車牌號已進入交管局監測系統。
北京市環保局則表示,昨日,環保部門在日常執法監管的同時,加大了對排放單位、機動車路檢路查等的執法巡查力度。
全市停止拆除工程
27日,市城管執法局要求各城管單位加強對建設施工單位的檢查,各施工工地須加大灑水降塵頻次,減少土方開挖規模,停止建筑拆除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揚塵。其中海淀城管已規范檢查施工工地102家,嚴格控制工地揚塵、道路遺撒和亂倒亂卸等違法行為。
增加道路清掃頻次
市市政市容委昨天表示,各個保潔部門昨日增加了城市道路清掃保潔作業頻次2次,各環衛專業作業單位對各自責任路段,進行了城市道路噴霧降塵和道路清洗、城市道路吸塵式機械清掃保潔作業,并增加作業頻次,減少城市道路路面交通擾動揚塵污染。同時在夜間進行城市道路沖刷、道路清洗等保潔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