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當下信貸資源整體偏緊的情況下,收縮對過剩行業的新增貸款是有必要的。
在經濟持續低迷之下,諸多政策的實施,均暗含“兩難兼顧”之邏輯——7月23日,針對禁向水泥鋼鐵等近十個過剩行業發放新增貸款的傳聞,央行予以否認,但同時又明確表示將遏制過剩行業的盲目擴張。
央行如此表態,雖前后相對矛盾,卻又頗為高明。相對矛盾之處在于,央行明確將遏制過剩產能的盲目擴張,而央行作為我國貨幣政策決策機構,其慣用遏制手段卻又是收縮新增貸款,這與其否認發放新增貸款的傳聞顯然相對矛盾;高明之處又在于,在經濟持續低迷之當下,央行如果大張旗鼓地明令收縮針對過剩行業的新增貸款,勢必會產生過剩行業的短期恐慌,而這又極可能會對當下經濟造成更為難堪的負面效應。
簡單歸納一下央行的上述表態,我們就會發現,央行之意實為,對過剩行業行收縮新增貸款之實,但對此卻并不直言,以避免對經濟造成短期恐慌。
其實,在決策層已增強對經濟下行的包容度之下,央行完全可以旗幟鮮明地收縮對過剩行業的新增貸款。
聚焦到淘汰落后產能,我國早于1999年就發布了第一批《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目錄》,并于2000年和2006年分別發布第二批和第三批,此后直至當下,幾乎每年均會發文強調淘汰落后產能的重要性。但是,以今日觀之,當下我國產業結構雖有所改變,但水泥鋼鐵等行業的產能過剩現象,卻并沒有得到明顯扭轉,相反在過去10年間其整體擴張的態勢卻極為明顯。
這種實際現狀與政策初衷的背離,既反映了相關部門對落實淘汰落后產能政策的執行不力,又反映了相關部門面對經濟增長與經濟轉型之間的患得患失。比如,我國歷年來對火力發電項目控制嚴格,但在2011年6月,面對階段性電力供給短缺的情況,相關主管部門表態將集中審批一批火電項目,并表示“為了滿足火力發電需要,將增加煤炭有效供給”。
就當下而言,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已刻不容緩,對于作為貨幣決策機構的央行而言,在我國當下信貸資源整體偏緊的情況下,收縮對過剩行業的新增貸款是有必要的。由此不僅可以推動我國淘汰落后產能的進度,更可以將當前相對偏緊的信貸資源,更多地配置給符合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要求的行業和企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