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PM2.5等環境熱點問題的持續升溫,環境保護話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近日本刊記者就環境保護相關話題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周建。
記者:2012年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污染減排、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和解決民生環境問題等方面的顯著成就,但目前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們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周建: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我們既要有打攻堅戰的緊迫意識,又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大,減排任務艱巨。“兩高一資”行業投資增幅雖有下降,但現有產能釋放帶來的污染物增量壓力很大。機動車每年增長1500萬輛左右,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仍呈增長趨勢。
二是環境污染仍然十分嚴重。70%左右的城市不能達到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今年初出現的長時間大范圍霧霾天氣,影響17個省(區、市),約占國土面積1/4,受影響人口達6億。20%左右的國控斷面水質依然為劣V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一半城市市區地下水污染嚴重。
三是環境風險繼續增加,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比較突出。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環境敏感、環境風險高發時期,長期積累的環境矛盾正集中顯現,PM2.5、飲用水安全、血鉛事件和化學品污染問題已引起群眾強烈關注。
四是環境管理體制不順,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分散交叉現象依然存在。同時政府部門的工作作風有待進一步轉變,服務能力有待繼續提高。
記者:面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壓力,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周建: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環保工作的難點。環境出現問題可以在經濟政策方面找到一些原因。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努力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融合。
記者:今年兩會上您和其他6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空氣污染嚴重地區實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的提案”,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周建: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消費總量一直占有較大的比例,大氣污染在很多方面是因為燃煤造成的,這次霧霾的出現和燃煤過多,局部的排放量過大是有直接關系的。
提案中我們提出,在當前控制煤炭消費增速的基礎上,建議空氣污染嚴重的京津冀魯、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盡快實現煤炭消費總量零增長。火電項目是燃煤的消費大戶,就北京來講,影響北京地區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是火電,光北京周邊就布了2億多千瓦的火電項目。
我注意到今年的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提出,我們的很多火電項目的排放是達標的,但這些項目畢竟不是零排放,在環境負荷已經超載的情況下,必須要控制燃煤總量。環境質量標準和排放標準不是一個概念。
我國的煤炭資源存量越來越少,而且現在煤炭的質量也是越來越差,煤炭含硫的比例高,盡管脫硫脫硝了,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還是不能實現無污染物排放。
同時,控制煤炭消費總量也有促進技術升級的作用,是實現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一個很好的途徑。這些地區應該考慮多用一些其他形式的能源,比如水電、風電、天然氣等。
記者:一些人認為“環保官員難當”,您怎樣看待環境執法問題?同時應該如何認識環境信訪工作?
周建: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在實際執法過程中的權力是有限的,比如說一家企業違規多次,按照相關規定這家企業就應該停產治理或者關閉,但一些地方的環保部門沒有最終的決定權。目前我們的環境執法能力也是有限的,還存在能力建設滯后,監管力度不夠,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等問題。
一些企業的環保意識差,環境誠信也亟待加強,不良企業白天不排晚上排,明渠不排暗溝排,甚至往地下偷排。
環境信訪是我們密切聯系群眾的一個經常性的渠道,最終目的就是要解決群眾的關切,實現群眾的期盼,保護群眾權益,為老百姓提供一個反映訴求的通道。
環境信訪量的增加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有效化解。現在老百姓的環境意識都提高了,尤其是他們對生活質量、環境質量的關切度正不斷提升,同時也確實存在不少污染問題直接影響了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影響到了他們的身體健康。群眾的關切、期盼和訴求越來越多,環境信訪量就會越來越大。
環保部門作為政府職能部門要在各個方面加強信訪工作,比如說更大程度地實現政務公開,把環境影響評價所涉及的信息,包括各級政府所做的承諾,全部公開,接受群眾監督。
對于涉及群眾關切的問題,環保部門的行政行為要和環境信訪工作聯動。項目審批、企業上市核查、環保模范城的建設,還有一些重大項目的推進,信訪部門都要參與進來,有關信息要公示,要聽取群眾的意見。
只有公開了才能增強互相之間的信任,同時各級環保部門也要主動開門接訪,接受群眾監督,解決群眾訴求。
記者:PM2.5污染防治是當前環保工作的重點,下一步環保部還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周建:2013年我們將深入推進實施《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采取綜合措施治理PM2.5,確保2015年重點區域空氣中PM2.5年均濃度下降5%,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區域年均濃度下降6%。北京等城市要率先立法,率先達標,率先與國際接軌。
一是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生產方式、改變生活和消費模式,從源頭上減少PM2.5排放。
二是實施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
三是完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京津冀、長三角等跨省區域,我們考慮成立由環境保護部牽頭、相關部門與區域內各省級政府參加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領導小組;對于珠三角等省內城市的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由省政府統籌協調。
四是推進多污染物協同防治。嚴格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對大氣污染嚴重的城市,新建項目實行區域內“倍量替代”。
五是深化機動車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加速“黃標車”淘汰進程,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冊運營的“黃標車”。推進提高車用燃油品質。實施重型柴油車國四標準。
六是做好大氣污染應急處置工作。指導督促地方政府制定空氣污染應急預案并適時實施,分別采取停工、限產、限排、限行等措施,及時準確發布大氣污染信息,提出針對不同人群的健康保護和出行建議,保障群眾的環境知情權和身體健康。
最后我想說的是,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需要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全社會要結成廣泛的“環保統一戰線”,共同建設我們的美麗家園。(《半月談》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