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日子過得不錯,經費充足,研究進展順利,取得不少成果。但不知未來幾年還能不能有如此光景”。一位科研人員這樣對筆者說,他道出了很多同行的心聲:科學研究如何獲得持續穩定的支持。
近幾年,我國科研經費不斷增加,科技人員獲得的支持越來越多,科研條件不斷改善,為科學研究的成果突破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支持。這些支持是否能夠持久穩定,人們心頭還是打著一個問號。
在參與一項“你認為中國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調查的4974人中:15.64%的人認為科技經費不足;認為不是錢的問題,而是缺乏長期穩定的科學和技術政策的占47.73%;認為錢夠了,但缺乏科學合理的科技資源分配政策的占32.21%;認為其他原因的占4.42%。調查的樣本不能涵蓋全部,但也反映出一個核心問題:錢不是問題,有耐心的給錢才是問題。建立一套決定經費分配和能否持久的制度和機制,比到處給項目撒錢更為重要。
科研工作者的“不穩定”疑慮,主要來自兩個“短周期”的沖擊。一是當前的研究項目設置與實際研究周期嚴重沖突。目前國內科研經費的申請,需要三五年內出成績往往才能獲批,但真正重大的發現是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因此造成周期長的基礎研究往往投入過少,或不能得到長期穩定的支持。
二是對科技主管部門的考核周期過短。因此從經費下達后,主管部門就希望科研人員盡快出成果,恨不得今年下達項目,明年就出成果。雖然這背離科學研究的規律,但由于主管部門掌握著資源,科研人員不得不在這種“短平快”的指揮棒下硬著頭皮做“長久遠”的事情,從而造成心理上的不穩定感。
但從全人類科學事業的經驗看,包括經費在內的持續穩定的支持,是科研的基本前提,也是科研的基本規律所決定的。歷時一百多年的“洛桑經典試驗”,是一個科研獲得持續穩定支持的世界樣本。創建于1843年的英國洛桑實驗站,之所以被譽為“現代農業科學發源地”,之所以培養出一大批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就是因為擁有一個歷時100多年的施肥小區試驗地,用于監測土壤中碳、氮循環的數學模型。
而據統計,平均一個國家在建國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但目前還沒有一位中國本土的科學家獲此獎項。能不能拿諾貝爾獎當然不是絕對的評判標準,但作為衡量原始性和革命性創新研究的一把較好的尺子,它也衡量出一個國家的科學水平和對科技投入的耐心。
破解難題,需要有針對性的招數。不妨嘗試建立一套新的投入機制,科學地選擇一批關系國家發展的重要領域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對參與其中的行政主管部門和科學家實行符合科研規律的考核機制。同時出臺政策,鼓勵科研機構以及社會力量開展長期研究,對那些自籌經費堅持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并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和進一步支持。
對中國的科學界來說,加快建立持續穩定的投入支持機制,是科技界目前極為迫切的大事,已不能再等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