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9月12日,中央宣傳部、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在京聯合舉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系列報告會第六場報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作《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 》的專題報告,報告中稱,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直接關系國計民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關鍵和支撐,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和前提。
【標準表述】
雖然我國面臨著人口大幅增加、耕地大量減少、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國際市場競爭壓力日益加大等困難,但是農業現代化仍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均糧食占有量增加、農產品穩定發展,這表明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實已經有了質的飛越。但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在這一系列的問題當中,農村的養老問題始終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深,新農村改造逐步普及,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農村老人越來越多了。作為一項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農村養老體系建設必須統一到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來。
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在工業化轉型期本就不可避免地處于不斷瓦解中,比如兩代人不再住在一起,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贍養就難以保證、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最為明顯,子女的減少意味著老年人經濟供養壓力的驟增。因而養老質量出現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即便子女在經濟供養方面不存在太大壓力,也難以保證對老人的悉心照料和精神關懷了。目前,農村養老體系中存在的兩個最大短板是人力和資金,家庭、社區、社會多元養老機制受制于此而無法充分激活。對此,農業現代化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出路在于農業農村改革。
以農村土地流轉、農村金融體制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為主的一系列農業農村改革所帶來的紅利,將為農村養老提供有力的支撐。農村老人擁有土地財產權,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可以獲得相應的收益;利用好農村金融杠桿,農村老人的積蓄也可帶來可觀的投資收益。這些都是農村養老資金的有效來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等可以將農民留在土地上,從而為社區養老、家庭養老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
以農業現代化為根本,以農業農村改革為出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河南信陽郝堂村就通過成立養老資金互助社,將政府財政資金、社會資金、農村老人自有資金、村集體資金等共34萬元統籌在一起,向本村村民發放貸款,將利息收入的30%用于給老年社員分紅,將農民靜態的生產要素變成動態的金融資產,可以說既是對農村金融體制創新的探索,也是新型農村養老模式的嘗試。
【可用妙語】
最好的職業和最好的學問就是人們從中取得生活必需品的農業。——色諾芬
食為人天,農為正本。——李世民(唐)
歷覽各國產業發達這順序,皆以農為本。——(清·梁啟超)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晉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