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只是一時之策,長久之計還在于造血,實現大醫院與社區醫院的共贏
一邊是社區醫院“門可羅雀”,一邊是大醫院“人滿為患”,這樣的對比挺無奈。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各地出臺政策,大醫院幫扶社區醫院。
一幫一,結對子,挺好。
必須承認,實際操作中,結對子的“大頭”付出得挺多:醫生需要額外出診,有的還要定點派駐;醫院日常工作繁重,還要對社區醫院傳幫帶,人力、物力、財力的擔子都不輕。
并且從目前來看,各地的幫扶大多是單向的輸血。社區醫院有了“靠山”,得了實惠,大醫院得到的回報卻很少,遠沒有實現“上下聯動、分工協作”,難怪一些大醫院幫扶積極性不高。
輸血只是一時之策,長久之計還在于造血,實現大醫院與社區醫院的共贏。
在大醫院這一頭,需要制度激勵,調動更大積極性。
先得加大財政扶持,資金跟上了,幫扶的底氣就足了。相應的“優惠政策”也不能少,幫扶出色的醫院、外派支援的醫生,考核上、評優上、待遇上都要給予肯定。
制度的激勵才能促成觀念的轉變。幫扶不是一件只有付出沒有回報的“苦差事”,而是構建良好就醫秩序的開始,長久下來,才能真正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去大醫院,康復回社區的良性循環。
在社區醫院這一頭,需要主動出擊,自我造血。
頭疼腦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開個感冒沖劑可不行,需要對社區醫生隊伍進行激勵。患者投訴多了、就診率明顯下降了,就得追究責任;主動充電,去大醫院進修或是繼續深造,就得支持。
得讓社區醫生明白 “把第一道關”的重要性,繃緊心中的弦,進而培養社區名醫,自我造血。
并且,在 “熟人社會”,同在一個屋檐,社區醫院更要利用這一優勢,加大與居民的溝通互動,主動爭取信任。
幫扶只是第一步,有了良好的開始,更要探索如何讓行政命令變為自覺自愿,一幫一,一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