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夢承載著中華生態文明傳統斷裂的歷史傷痛和時代陣痛
中國夢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既記錄著中華民族從飽受屈辱到贏得獨立解放的非凡歷史,又承載著基于中國生態文明傳統斷裂而形成的歷史傷痛和時代陣痛。
自1840年至1949年,整整109年,戰爭與戰亂所形成的對祖國山河、土壤、林木、水源以及居住環境的生態災難,特別是因日本侵華戰爭實施野蠻的“三光政策”、施放毒氣和細菌戰而形成的生態災難,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破壞之巨,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罕見的。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國內經濟的滿目瘡痍、一窮二白和西方列強的政治孤立、經濟封鎖,急于扭轉乾坤的新中國,忽視科學、忽視客觀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大躍進、大煉鋼鐵,對森林、礦山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災難性的。
改革開放至今,盡管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但總體來看,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還是過于粗放,能源資源消耗還是過快,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發展難以持續。
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在中華生態文明傳統斷裂的歷史背景下負重傳承。由中國夢所揭示出的這種當代中國建設生態文明歷史基因的復雜性和極其特殊性,使得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以完全幫助中國解決當前的生態環境壓力和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美麗中國”夢昭示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中華文明之根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給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
“美麗中國”夢是從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釋道三家。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之中、和諧之和、包容之容。
它們包含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風骨、包羅萬象的廣闊胸懷而成為中華生態文明立足于世界的堅實基礎。天人合一則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又是中華生態文明的特質,顯示出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和中國人獨特的價值追求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特有方法。
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在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中,認為只有擁有意識的人類才是主體,自然是客體。價值評價的尺度必須掌握和始終掌握在人類的手中,任何時候說到“價值”都是指“對于人的意義”,人類可以為滿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毀壞或滅絕任何自然存在物。這里找不到中華文化那種“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一境界的影子。
“美麗中國”夢強調對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歷史傳承,這種理念終將促使當代中國和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向中華傳統生態文明思想的復歸,并使我們能夠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藝復興以來就主導人類的工業文明,成為生態文明的引領者。
“美麗中國”夢開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范式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華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首先應使人類的思維方式從機械論分析性思維走向生態整體性思維,發展系統性、綜合性、非線性、混沌性和開放性系統。進入21世紀,中華民族在建設生態文明中,重新獲得復興和崛起、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和生機,這是一個寶貴的戰略機遇。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當代世界,只有社會主義才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制度基石。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中,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強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促成一整套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機制與制度。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全民力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如此迫切地對生態文明建設充滿憧憬。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既是老百姓心中最樸素的心愿,又是心中最現實的生態夢想。
現代社會盛行的“物質主義——經濟主義——享樂主義”生活模式,不是天人合一的價值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是簡樸生活和低碳生活,抑制“異化消費”和過量消費,提倡“綠色消費”。我們必須以全民的智慧和行動,由個人生活方式轉變匯聚成的全社會向生態文明生活方式的轉型,使祖國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潔凈、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和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