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從現代化發展規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國城鎮化率將不斷提高,每年將有相當數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及人口轉移到城市,這將帶來投資的大幅增長和消費的快速增加,也會給城市發展提供多層次的人力資源。但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展望未來,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
【背景鏈接】
一、政策背景
抓緊制定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
2013年3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今年政府重點工作的部門分工。會議指出,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抓緊制定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分行業提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具體辦法,責任落實到相關部門。要積極推進重要領域改革,力爭有實質。
城鎮化要保住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
2013年3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答記者問時指出,我們強調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現在大約有2.6億農民工,使他們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要有就業支撐,有服務保障。而且城鎮化也不能靠攤大餅,還是要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東、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地推進。還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邊是高樓林立,一邊是棚戶連片。尤為重要的是,新型城鎮化必須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要保住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
2013年1月15日,在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考察調研時指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要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提供市場,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
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
2012年11月,負責經濟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曾多次強調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他還指出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2012年2月,李克強《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文章提到,我國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市場空間大,內需潛力大,對發展具有持久的拉動作用。擴內需的最大潛力在城鎮化。城鎮化不僅可擴大投資,而且能促進消費,對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要在保持投資合理規模的同時,完善政策,改善環境,尤其要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有效釋放我國巨大的消費潛力。
城鎮化被列為2013年重點工作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定調2013年經濟工作,城鎮化被中央政治局會議當做明年經濟工作重點之一,會議稱,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2012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時指出
我們推進城鎮化,是要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路子,要保證糧食安全,中國的糧食要立足自身,不可能靠世界市場解決,要更加注重綠色發展,加強環保節能,還要深化改革,加強社會建設,推進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等。13億人的現代化和近10億人的城鎮化,在人類歷史上是沒有的,中國這條路走好了,不僅造福中國人民,對世界也是貢獻。
二、成功模式
成都模式
典型的大城市帶大郊區的發展模式。主要做法是對土地確權頒證,建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市場,設立建設用地增減指標掛鉤機制。以發展較好的區域作為起步點,確立優勢產業,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集群。另外再配以農民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廣東模式
廣東模式又可以分為兩條主線:一是珠三角模式,即以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集中的中心鎮為發展依托;二是山區模式,即圍繞著縣城,發展專業鎮。珠三角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通過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進而實現城市周邊地區的快速崛起。
蘇南模式
以鄉鎮政府為主組織資源蘇南模式。蘇南地區采取以鄉鎮政府為主組織資源方式。政府出面組織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資料,出資辦企業,并由政府指派所謂的能人來擔任企業負責人。蘇南模式的主要特征: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
溫州模式
以個體私營企業為主體溫州模式。溫州模式是以個體私營企業為主體、迅速發展為推動力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在溫州,當地政府扶持個體私營經濟,這是改革開放后地方政府有了自己可追求的利益,利用本地區可利用的資源,發展地域經濟的方法。
【百姓怎么看】
觀點一 通過城鎮化帶動投資 擴大內需
新浪微博網友Chanway1995:【新型城鎮化】中國經濟未來十年仍將以投資驅動為主,但由于三十年來城市化和鐵公基狂飆突進,全國架構的基礎設施投資空間已十分有限,現實的選擇就是通過發展中小城市和農村城鎮化,帶動基礎設施投資,并以此為契機培育和啟動八億農民的內需市場。
觀點二 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新浪微博網友 極目楚天舒2011998:在經歷經濟結構調整之后,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動力來自何處?從目前的信息看,新型城鎮化是一個重要的領域。——我預測城鎮化發展如果處理不當,中國將面臨基礎性、基本性大問題。
觀點三 城鎮化涉及到土地制度及所有制的改革
新浪微博網友 王巖52377-地產 :中國城鎮化不只是農民上樓、身份轉變那么簡單。既需要城市化綜合系統的建立和城鄉二元結構的改革,也需要農業科技化、工業化有步驟有規劃的發展,同時還要逐步放棄維系若干年的原有產業鏈,更涉及到土地制度乃至所有制的改革。
觀點四 城鎮化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托
新浪微博網友 雜亂無章大叔:新型城鎮化改革方案已進入決策層視野。今年,國務院已經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推進新型城鎮化,指出城鎮化是內需最大的潛力所在,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托。
觀點五 城鎮化要提升城市承載力
新浪微博網友 陸建國:【新型城鎮化】城市化作為工業化的伴生物,是文明發展的必然演進形態,但是,超大規模城市所帶來的各種環境、社會問題日漸凸顯,而解決這些問題成本高昂甚至無解,因此,大力發展中小城市,特別是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既能滿足農民對城市文明的需求,又能有效分流城市人口,緩解大城市發展壓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