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概述
據《大河報》報道,河南各地近年不斷出現洋地名,如鄭州的“曼哈頓”、“威尼斯”,洛陽的“加州1885”等。近日,《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經河南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自2013年10月15日起施行。這意味著,“一地多名、一名多寫”的現象被叫停。《辦法》還禁止使用外國人名和地名作地名。其中包括賓館、商場、寫字樓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區。
√ 相關評論
@ 新京報評論:顯然,這種有一刀切之嫌的“禁洋名”新規,無論初衷怎么好,越界管理都不妥,更不值得鼓勵。1996年民政部所發《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早有“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的規定,但其中所羅列的“地名”,也都是自然景觀、行政區劃、公共建筑等,而并未將私屬領域的酒店、賓館等涵蓋在內。政府行為,理當恪守公私邊界。
@ 文化多樣性決定了只有本土的、傳統的才是世界的,自我矮化、自我遺棄都體現出文化的不自信與短視。不自信、不自重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這種貌似很有文化的行為恰恰是沒有文化的表現。
@ 華商報評論:徒法無以自行。相比于立法,執法才是關鍵所在,尤其是在公共管理中,樹立和培養執法精神尤其可貴。但在現實之中,這似乎正是管理的短板所在。除了洋地名外,再如對于馬路拉鏈的問題,各地都出臺“五年內不得開挖”的實質規定,很大程度上成了擺設。于是,禁用“洋地名”,執行比立法更加重要。立法的本意固然值得稱道,但如何將其落到實處才是最重要的。這既是一種法治精神的需要,更是公共管理的素養體現。
√ 模擬試題
請你談談對于現在很多地方起“洋名”的看法。
√ 參考解析
近些年來,國內很多城市和地區開始學習國外的風格,比如開始建筑“洋式”建筑,連許多樓盤、小區、高級酒店都穿上了“洋裝”,起了“洋名”,遍地都是什么“曼哈頓”、“羅馬”、“威尼斯”、“維也納”、“奧克蘭”等等。今日定于10月15日開始施行的《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規定,禁止使用國家領導人名字、外國人名和外國地名作地名,這種做法還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對于國人“崇洋”的做法是不值得鼓勵的。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作為酒店或是修建的投資人,刻意追求“洋氣”,追求所謂的“檔次”,而忽略了這種“洋裝”帶來的社會影響,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和口碑效力。2、作為公民自身來說,本身也認為追求洋貨是追求時尚和潮流,認為“外國的月亮”比“本國的月亮”亮,造成了市場較大的消費需求。3、社會風氣上來說,受到外國文化影響較多,比如過洋人的節日,圣誕節、情人節等,追求“國際品牌”,認為國外的東西是高檔大氣的。4、國內生產廠家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制造出來的產品存在著一些質量問題,使得國內的消費者不夠信任本國的產品。5、相關的法律制度不夠健全,執行力度不夠,沒有能及時有效的控制和懲罰。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決:1、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使國人認可本國的文化,而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變小,投資者們可以用我國傳統文化來命名。2、增大企業的管理力度,使企業能夠生產出群眾滿意和放心的產品,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學習先進的技術。3、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用強制力來保證實施,嚴格控制“起洋名”“建洋樓”的數量和資格。4、加大監管力度,聯合群眾一起進行監督,開通相應的舉報途徑,共同來維護生活空間。
這個問題,是需要我們個人、社會、政府部門的共同協作,從我做起,來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對于相關部門來說一定要將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