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近日發布通知,我國36個省區市將開展財政管理績效綜合評價,評價結果將作為轉移支付分配的重要參考。也就是說,地方政府財政管理得分高低將關乎其下一財政年度“錢袋子”的豐盈與否。今天,專家為大家詳細解析財政績效評價應提高民眾話語這一熱點。
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而言是一個頗為敏感的字眼。我國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后,基層行政部門的財權縮小,而事權卻反向擴大,需要擔負道路建設、社會治安、農村水力設施建設等公共產品建設重任,而且有關考核對地方教育、科技、農業、文化事業等方面支出的增長比例均設定了硬性要求,各地財政普遍呈現捉襟見肘之勢。為此,地方政府不得不積極尋找預算外財源,其中土地拍賣、借助平臺公司間接融資就成為主要的“吸金”方式?陀^而言,在樓市歷經十余年黃金期而不衰的語境下,地方政府難免因土地財政而被指為推高房價的始作俑者;而地方債務規模高企、難以厘清的現狀更被視為影響宏觀經濟穩定的一大隱患。顯然,這些預算體系之外的財源雖然可以緩解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但卻需要得到合理疏導,否則將面臨積重難返的困境。相形之下,每個財年中央向地方劃撥的轉移支付是當前基層部門預算體系內的重要財源,主管部門將轉移支付規模與財政管理績效評價相捆綁,無疑會給地方財政管理部門施壓,倒逼其在債務管理及稅負征繳方面認真落實有關中央精神,提高財務管理效率。
事實上,目前中央財政收入已占到全國的五成左右,而其中約有三成是通過轉移支付反哺給地方的。我國轉移支付又分為一般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前者是一次性劃撥給地方財政,而后者是根據各地公共項目建設需要靈活配置。從執行層面看,彈性空間較大的專項轉移支付一直都是地方“跑部錢進”的重點對象,以至于各類駐京辦在被命令禁止之后不惜改頭換面繼續“駐扎”。對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期間指出,今后有財政撥款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年內逐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要減少三分之一。以此觀之,此次財政部提出的透明預算,評價結果在財政部門戶網站公開,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監督等要求,正是對這一精神的貫徹落實,有利于彰顯民眾話語權,更好地體現出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策初衷。
需要指出的是,中央以轉移支付的方式綜合統籌財政資金,固然可以在宏觀層面更好地實現削峰填谷之效、也便于對地方政府進行管理和監督,但現實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需要得到正視。由于目前歸屬地方政府的稅種較少,支撐地方財政的資金主要來自于上級政府劃撥,那么基層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時會更多顧及領導意志,反而對當地居民和企業的訴求較為漠視。地方基礎項目的供給方向與現實需求之間難免產生間隙,不利于服務型政府的打造。就此而言,未來我國財稅體制的改革方向還應當著眼于平衡各級政府的財權與事權,積極推進稅收制度改革、合理開辟地方稅源,讓地方政府從各種經濟利益追求中脫身,集中精力投身到調控職能之中,切實從本地實際出發用活、用好手中的財權。
財政管理績效綜合評價工作的開展給地方政府戴上了一道“緊箍咒”。放眼長遠,只有將評價決策權徹底交還給民眾,才可能讓各級政府的服務更加“接地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