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盤點近期網絡世界最熱的流行詞,“土豪”無疑會高票殺入排行榜前列。這個原本帶有明確歷史意涵和貶義色彩的詞,經過“網絡造詞運動”的重新賦義,如同病毒一樣瞬間傳遍網絡。在過去一個多月時間里,“土豪”一詞在新浪微博中被提及5200余萬次,而且迅速蔓延到了輿論場之中。
網民們最初用“土豪”來形容游戲中舍得花錢的玩家。逐漸,“土豪”的稱呼蔓延到了現實世界,成為當代一類中國富人的群體標簽。“土豪”在網絡甫一出現就被廣泛接受和傳播,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在于,人們發現這個詞可以當作一個非常貼切的身份標簽--在網絡游戲中,“土豪”指的是無腦消費的游戲玩家;在現實世界里,“土豪”則是富而不貴群體的代名詞。
熟悉網絡文化的人都能看出,“土豪”這個詞實質上表征的是迥異于“屌絲”的另一類身份。相較而言,“屌絲”多用于戲謔式自嘲,而“土豪”則主要用在調侃他人的場合。比如,北京市朝陽區那個在國家會議中心給兒子辦奢華婚禮的村官,就被網友貼上了“土豪”的標簽;同樣,江蘇南通某富人將500萬元現金拼成羊肉卷的形狀,當作迎娶新娘的聘禮,也毫無疑問會被網友歸入“土豪”的行列……
網民對待“土豪”的心態是復雜的。調侃與諷刺的對象不僅是“土豪”本身,更是拜金主義與貧富差距現狀,各種“羨慕嫉妒恨”,痛恨的不是“土豪”,而是痛恨“我不是土豪”。9月末10月初,網絡上甚至發起了和“土豪”做朋友、我為“土豪”寫首詩等荒誕活動。
·相關評論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潔::“一個詞語或概念的興起,總有特定的社會背景原因。”他說,“土豪”現象反映出一部分國人的“財富觀”存在偏差,對于財富的支配缺乏價值層面的引導,物質與精神文明之間存在斷裂與落差。
@上海市心理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時進教授:從“土豪”到真正的“精神貴族”,還需要適當的方式來引導。尋找精神上的歸宿,比物質上的脫貧致富更為艱難。中國‘土豪’們追求精神富足之路或許還很漫長,但應當充滿希望。
@首都師范大學京疆學院副院長惠天罡:,“土豪”這一類詞有其特殊的時代烙印,其所指的人群本已退出時代舞臺,在新的環境中,因其語言表達省力、有效率,與一些網友崇拜某些事物或人的心理相貼合,從而爆發出新的活力。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鳴:“土豪”這個詞其實有很深的外延,也分為很多層次,一些人看上去有文化卻去做那些俗不可耐的事情,難道就不是土豪了嗎?整個社會結構性的文化缺失很可怕,不是一兩個人沒文化。
·模擬題
“土豪”是近期網絡世界里最熱的詞匯之一,成為現實世界中富而不貴群體的代名詞。“土豪”一詞被網民廣泛使用,甚至滋生出“土豪文化”。針對土豪文化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解析
“土豪”是近來流行的網絡熱詞,意指現實世界中物質富足但又缺乏文化內涵的社會群體。比如炫富、非理性消費,其表現不一而足。“土豪文化”實際上是網絡時代快餐文化的一部分,隨著公眾的關注和使用迅速流行開來。
土豪文化的流行滿含對現實世界部分社會群體的嘲諷,其出現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合理性,但其對拜金主義的助虐,對公眾價值觀念的誤導也值得我們引以為思。
首先,網絡的普及和網絡文化的崛起為“土豪文化”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和文化基礎。從“白富美”“高富帥”到“甄嬛體”再到“元芳你怎么看”,“土豪”只不過是網絡快餐文化的一部分;其次,某些社會群體在物質相對富足的同時,忽視了文化內涵的積累,成為“土豪文化”的標桿,當然,在不注重文化素養的追求這一點上,我們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應該反思;再次,公眾價值觀念的偏差使公眾在逐利動機指導道德評判的當下,既對“土豪”嘲諷,又對“土豪”傾羨,從網絡里流行的“與土豪做朋友”以及“為土豪寫詩”活動就可窺一斑;最后,“土豪文化”的流行從一個側面也體現了公眾對社會公平的呼喚。
面對“土豪文化”我們既不必過于焦慮,也不要熟視無睹。我認為“土豪文化”的流行也給我們一些啟示:第一,加強主流價值觀念的傳播和引導,讓尊重知識、尊重文化、勤勞致富的主流價值理念深入人心,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要高度重視精神文明的創建,真正踐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第二,進一步推進面向公眾的媒介素養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有必要引入媒介素養課程,引導青少年理性看待、使用新媒介,客觀地看待網絡文化;第三,針對先富群體,社會輿論要做好文化消費和慈善消費的引導,逐步改變部分先富群體“富而不貴”的公眾印象;最后,要大力推進收入分配調節,逐漸縮減貧富差距,真正構建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導的社會公平。唯有如此,才是對待“土豪文化”的正確態度。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