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4
小吳,畢業于某重點大學,本科學歷,工作年限兩年左右,先后跳槽五次之多,行業涉及到房地產、化妝品、教育咨詢、傳媒等,所從事的具體工作也有服務、營銷、策劃、編輯等四項之多。
小吳在大學所學的專業為國際貿易,但她的長項卻比較傾向于中文,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均非常優秀。在校期間,一直擔任教授助理,并且獨自尋找了一個加盟項目,在家鄉擔任整個城市的代理商,先期運作比較成功。因為這些經歷,小吳在畢業時對自己的期望較高,不甘心在大公司從低做起,而是想進入一家規模不大但是有發展前途的公司,可以一開始就受重視,以最快的速度成長,然后再自己創業。以下是小吳的工作簡歷:
2003年9月-2004年1月,某知名房地產公司,任物業主任,主要工作職責就是處理投訴之類的事宜。工作非常地清閑穩定,福利待遇也比較讓人滿意。但是小吳認為該工作沒有挑戰性,并且發展空間很小。
2004年1月-2004年6月,某合資化妝品公司,任品牌經理。該公司老板在招聘時對小吳極為器重,小吳認為自己進入該公司后可以大施拳腳。開始時,小吳信心百倍,編寫了整套的企業文書、招商方案、對外合同,與客戶談判等。但漸漸發現,老板的經商風格非常保守、吝嗇,談判往往因為極小的折扣或非常少的利益分配而耽擱下來,甚至不歡而散。并且所有的產品都是在作坊式的小型加工廠里貼牌生產,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本來是想與公司一起成長的小吳覺得前途渺茫,不顧老板的挽留,毅然辭職。
2004年6月-2004年9月,某臺資教育機構,主要銷售知名英語教材。該公司有點類似于保險公司,非常注重對員工的培訓,甚至用獨特的企業文化實現對員工思想的控制。有點理想主義的小吳正是被該公司表面上熱情奮進的氛圍所吸引,接受了這份沒有底薪只有提成的工作。可以說,小吳在這家公司工作非常出色,身為新人的她第一周的業績就高居榜首,深受上司的器重和同事的歡迎。但工作一段時間以后,這里高負荷的運作讓她的身體嚴重透支,難以繼續支撐下去,并從上司對其他業績較差員工的冷酷態度上對公司的企業文化產生了質疑,最終在上司和同事的一片惋惜聲中離開了該公司。
2004年9月-2005年3月,某咨詢策劃公司,任銷售公關經理、編輯。在該公司工作期間,小吳編寫了四本營銷方面的書籍,策劃了一些與報社等其他媒體的合作項目,招聘并培訓了多名業務員。以往的工作波折、輕率的跳槽經歷造成的“后遺癥”在此時慢慢表現出來,小吳發覺自己變得越來越害怕與客戶進行溝通,在公司內部召開業務會議時,她可以很輕松地指導業務員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自己卻不愿意或者說恐懼與客戶交流。有時候她逼著自己去面對客戶,事實上也發揮得很好。這種恐懼感,或者說是交流的障礙,讓小吳非常困擾,卻又難以克服。她向老板提出不想再從事營銷工作,但有重要項目的時候,老板還是要委派小吳。由于無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小吳又一次選擇了辭職。
材料5
據中新網報道,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為緩解就業壓力,部分省市出臺了一些優惠措施,其中,不乏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支持。
今年5月,正當同學們紛紛簽約外資企業、國家機關時,上海外國語大學某班的劉露悄悄地注冊開張了自己的公司。創建公司的點子來源于和朋友的聊天。劉露有一群做IT的朋友,長期以來都非常關注無線網絡游戲市場,閑聊間,朋友談起無線網絡游戲市場是網絡游戲后又一塊大奶酪,特別適合年輕人去挖寶,幾個朋友商議組建個科研團隊,而劉露被推出來做市場開發和營銷。
劉露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家人出資10萬元,幫助她注冊公司。于是當昔日的同學開始奔波穿行于高樓大廈間,體驗新鮮白領的生活時,劉露卻已端坐在浦東的一間辦公室里,忙碌地接聽電話,聯系客戶,指揮團隊,品嘗著自己當老板的酸甜苦辣。
報道認為,面對政府出臺的眾多優惠政策,大部分高校畢業生在是否自主創業上態度還是較為謹慎。正如劉露所說,她自己是一個特例。高校畢業生對出路普遍的認識,仍然是“就業,考研,出國”這三駕馬車。
上海市創業教育培訓中心徐校長分析了劉露的個案:劉露從小讀書時就寄宿在外,獨立能力和獨立意識都很強。大二時,在一家法國小公司兼職做行政助理,業余還幫幾家免費的英文刊物寫游記和影評。大三時去一家畫廊應聘兼職,意外地被相中做了畫廊經理。在此后的一年里,舉辦了數次畫展,挑起了大大小小的日常事務,練就了獨當一面的能力。在大四擇業時,家里人勸她,找工作不要看名氣、看舒適,要看能不能培養專業技能和獨當一面的氣魄,為將來開創自己的事業做準備。有這樣的鋪墊和心態,劉露在創業的機遇來臨時,就“水到渠成”地開起了自己的公司。
材料6
據統計,國外大學畢業生創業人數占畢業生總數的比例最高可達30%,在我國,這個比例尚不足1%。而且,近幾年,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逐年下降。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記者了解到,原因之一是政策落實不到位,導致大學生創業積極性被一再挫傷。
大學生創業,最難莫過于資金支持。雖然政策規定,大學生創業可向銀行申請小額貸款,但銀行大都不愿意貸款給這些規模小、風險大、還貸能力弱的企業,一套程序下來左查右查,最后很可能不了了之,現實中真正貸到款的大學生寥寥無幾。大多數大學生只能從現有的人際關系圈中借錢,但數量微薄,難以為繼。
不僅籌資難,注冊也難。中山大學畢業生小莫和同宿舍的6個同學打算畢業后開一家網絡公司,但工商部門的注冊條件是必須有正規辦公場所和10萬元注冊資金。而廣州的寫字樓一般每套面積都在80平方米左右,平均月租金6000元,一個月要花上萬元維持公司運作,如此高的門檻讓他們一籌莫展。
稅收優惠政策更是似有卻無。有的大學生說,光審批和前期手續就跑了近3個月,要享受到減免稅優惠,花的時間更長,需要的手續更多。
除了資金的匱乏,創業的阻力還來自家長的反對和大學生們對社會及市場的陌生。一名學中文的女生談道:“我們幾個本來想辦個餐館,但是家里人覺得讀完大學開餐館,丟人!自己也感到經驗太少……”另一名大學生的話代表了不少大學生的心態:“我們的想法不少,但在行動的時候卻作了難。”
另外,大學生自主創業往往受到自己所學專業的制約。工科類專業的學生自主創業的相對比較多,因為這些專業的學生有一技之長,而文科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