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克里斯蒂安是德國勃蘭登堡州一個小企業的木工。他初中畢業后,面臨的選擇是繼續深造學習,還是進入職業學校學一門手藝。“我和父母分析了自己的情況和家庭條件后,決定上職業學校的木工專業。”克里斯蒂安介紹說,“在德國,經職業技術培訓后的技術工人待遇很高,也很受尊重。我16歲上職業學校時,每月就能掙400歐元,足夠自己生活了。再過兩年我就有資格參加高級技師考試,26歲我完全有可能成為高級技工。”德國大學學制較長,一般6年,克里斯蒂安的初中同學大學畢業后起碼26歲,6年大學的開銷最少4萬歐元,畢業后還一貧如洗的時候,他的存折上已經有5位數字的存款了。
德國制造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這個國家高水平的職業技術教育。德國目前有各種職業學校9000多所,除了30%左右的青年上大學外,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費用主要由政府和企業承擔,培養一名職業學校學生每年平均花費1.5萬歐元,而普通學校的學生只是這一費用的三分之一。另外,企業還提供實習場所,并發給學生每月500至800歐元不等的生活費。德國《職業教育法》中,對參與職業教育企業的資格、設備、場所等方面都有所規定,能夠進行職業技術教育,表明了企業的水平,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榮譽,當然企業也會享受到國家的經費補貼。但也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能力或愿意親自培養人才,對一些企業來說,購買培訓設備、找人實施培訓的費用十分昂貴。于是,一些專門幫助企業承擔學徒“校外培養”任務的職業培訓中心應運而生。企業需要什么,培訓中心就培訓什么。
在德國職業教育體系中,政府和工業界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聯邦政府、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工商協會,各司其職,目的只有一個:培養技術型人才,保持德國競爭力。德國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認可培訓崗位并對培訓、創新以及相關研究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為職業教育學校設定課程,為教職人員提供資金支持等事務則落到各聯邦州的頭上。同時,聯邦州還需監管商會活動,因為商會在職業教育中承擔了監管企業、證書發放等重要任務。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中堅力量,企業有必要不斷創新、更新職業培訓崗位,提名專家參與規則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訓補貼。工商聯合會和手工業協會兩大協會負責監管企業,包括核實企業培訓資質、監管企業培訓、登記培訓合同、管理考試等重要環節。此外,商會還會為企業培訓提供咨詢,在企業與學徒產生糾紛時充當調解人角色。法國總統曾感慨地說,德國每年要向西歐出口很多產品,但看來還應該出口另一種產品,這就是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制度。
7.浙江Z公司新品線組長老梁,利用3個月的工余時間,經過100多次反復的試驗,攻破了“絲攻短牙(拔牙)項目”,讓該公司每年僅這個工序就節約了10多萬元的生產成本。“作為生產工人,最關心的就是產品的合格率。我這樣做,只是堅持我的工作準則,盡量降低產品的廢品率,節約生產成本。”老梁這樣理解自己的自主創新,“我是通過這種創造性勞動體會到了更多的價值。我們工人不該只是流水線上的生產工具,我們應該成為一個個充滿創造性的個體。其實只要給我們工人一個杠桿,我們同樣能撬動地球!”
寶鋼集團以全國鋼鐵業6%的產量,實現了全行業約30%的利潤。有何秘訣呢?“職工是企業力量之基、活力之源!”寶鋼集團董事長說,“寶鋼式創新的最大特色是‘藍領創新’,每天產生專利4件,五成由一線工人創造。”工人發明家孔利明20多年來,為寶鋼解決各類設備的疑難雜癥,主導生產工藝改進,直接創造的經濟效益達上千萬元。“我的大學在寶鋼。”這是孔利明的肺腑之言。出身鉗工的盧江海在孔利明的帶動下,立足本職崗位搞專利研發,成為寶鋼的“金點子大王”,一年內他提出13條合理化建議,創造26項實用專利、4項發明專利。寶鋼的職工創新以開放式的崗位責任制為基礎,逐步形成深入的創新體系和跨崗位、跨區域、跨專業的協同創新機制,同時,還建立了全覆蓋的創新激勵體系,職工創新獎勵從10元到100萬元。“機器不能代替人,中國工人在任何時代都是有力量的,關鍵在于怎樣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上海市總工會主席認為,寶鋼“藍領創新”,就是現代企業制度下如何依靠職工的最好詮釋。
作答要求
一、“給定資料4”中陳博士表示了對我國陷入“人口詛咒”陷阱的擔憂。請結合“給定資料3-4”,試對這里的“人口詛咒”做一全面解釋。
二、“給定資料6”中提到“德國制造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這個國家高水平的職業技術教育”。請結合“給定資料6”,談談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成功對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的啟發。
三、假設你是某企業的一名工會干部,在學習了“給定資料7”后,請你寫一份倡議書,號召職工愛崗敬業、積極創新。
四、“給定資料2”中提到“他們不僅要安身立命,他們也要有尊嚴,甚至還要——抬頭仰望星空。”這句話引發了你什么思考?請結合給定資料,自擬題目,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