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6 頁:答案 |
【資料6】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第二天,韓國最大報紙《朝鮮日報》提出一個新名詞——“鳥巢一代”,指那些受過高等教育,富有愛國心的中國年輕人。這些年輕人成長于改革開放后。他們比父輩更加國際化,許多人為了成為奧運志愿者,苦學英語和國際禮儀。
北京奧運會,這些年輕志愿者的微笑征服了挑剔的國外媒體,被視為未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領軍群體。這個簡潔形象的詞匯迅速席卷網絡。有評論認為,國際社會在青年志愿者身上,看到了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這些年輕人被譽為“鳥巢一代”。但是該評論也同時指出,在個別極端的批評者那里,“80后”及“90后”曾被喻為“迷惘的一代”。
知名教育家S教授認為,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呢個簡單說現在的年輕人是“迷惘的一代”還是“鳥巢一代”。現在的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愛護。關注很多,同時約束也很多。在父母身邊,他們永遠是被照顧,被教育的對象。這與他們在社會上處理人際關系就有很大的不同。離開父母,他們與他人的關系是平等的、自主的,年輕人作為獨立的個體,獨立思考,獨立行動,更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個性,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進入社會,他們顯示了出人意料的成熟,一下子承擔起了很多社會責任。當然,遭遇了挫折,也要獨自處理;遭遇了失敗,也要自己爬起來。所以你在社會上看見的更多的是“鳥巢一代”。
S教授說,我們應該看到,現在的年輕人跟前輩相比,視野更加開闊,而對的挑戰也更多。他們要買房子,要在職場中打拼……這些都說明今天的青年群體的生活是豐富、多元的,客觀地評價他們,深刻地認識他們,是成年人尤其是教育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資料7】
1908年,當《天津青年》發出“中國何時能夠舉辦奧運會”的世紀之問,彼時梁啟超筆下的“老大帝國”可能不會想到,100年后的中國會以“無與倫比”的奧運開幕式宣告一個崛起大國的強勢回歸。“鳥巢”這座建筑杰作,不僅見證了這場盛會,更像孕育生命的搖籃一般,將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年輕人,以前所未有的全新面孔推向整個世界。
曾幾何時,這批80后、90后,還是眾人眼中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美國《時代》周刊曾經這樣描繪:這一代的中國人喝著星巴克、穿著耐克鞋、漫不經心地寫著博客,卻對公共事務、政治大事漠不關心……他們是傾向自我的一代,是被物質文化迷惑、崇尚消費的一代,是跟著互聯網和電子游戲長大的一代。
的確,生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這群被稱作“鳥巢一代”的青年,是百多年來第一批在如此和平繁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人。他們自出生之日起就享受了優越的物質資源,而獨生子女政策又令其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然而開放的環境、競爭的氛圍、良好的教育,也賦予了他們更加善于交流、崇尚參與、積極進取、富于想象的精神特質。走出兒時的蜜罐,面對人生的考驗,當計劃經濟的大包大攬一去不返,當求學、就業、住房的現實壓力接踵而來,“鳥巢一代”不似前輩那樣習慣于一切靠別人安排,而是更加腳踏實地奮力打拼;適逢科技發展、資訊爆炸的網絡時代,又讓沒有歷史包袱和民族自卑的年輕人,能夠以更加輕松的狀態擁抱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既不盲從,亦不封閉。
于是在他們身上,我們既看到愛國、責任、奉獻等前人傳統,又發現自信、自立、開放等獨有氣質。處于多元價值觀交織碰撞下的青年,給這個古老的國度添上了一抹斑斕的亮色:北京奧運會上,他們以流利的外語服務各方賓客,充分展示與世界對話交流的胸襟和能力;面對奧運圣火頻遭干擾,他們以不卑不亢、自信包容的態度宣揚主張,贏得廣泛認同;而汶川地震之后,他們又勇于擔當,自發前往災區投身志愿服務,給國人以巨大的震撼與感動……雖然圍繞他們的議論一直伴隨至今,但姚明、李娜、郎朗等一系列青年偶像的崛起,彰顯了“鳥巢一代”蓬勃向上的姿態。他們以其獨特的精神氣質和行為方式,昂首走上歷史舞臺。
這一代青年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這個古老國度在新時代的真實寫照:發展尚在途中,爭議始終圍繞。然而正如成長的煩惱要靠成長來驅散,發展的問題終究將由發展來破題。百年前梁啟超憧憬的“少年中國”,經過一個世紀的坎坷終于破土而出,盡管前路依然漫漫,但“鳥巢一代”的澎湃能量,一定能擔起歷史的遠航。
有社會學家指出,人的現代化就是從“消極公民“轉變為理性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公民”。“鳥巢一代”從網絡上積極“圍觀“、堅定互動,到現實中參與監督、促進公開;從草根慈善、社會組織,到共享共建、志愿精神、“積極公民”的形象在十年間逐漸清晰。對公眾而言,只有理性參與公共事務,才能涵養“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的公共精神,這本身就是最好的民主演練;對政府而言,以制度渠道海納公眾的“參與百川”、能夠促進自身的制度創新,尊重民意也是公權力最好的民主素養。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就怎么樣”,如果你曾以微博中的140個字理性表達訴求,或者參加過政府決策的聽證會,那么你已經參與到時代的前行之中,成為我們這個“參與時代”的建設者、推動者、主人翁;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微不足道,但是所有人的力量相加、就足以升騰起改變時代、推動進步的“正能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