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給定資料1”,反映了當前我國農業科研和基層農技推廣存在的問題,請你對這些問題進行概括(20分)
要求:全面、準確、有條理,不超過300字。
【解題思路】
本題是一道歸納概括題,需要考生概括“反映了當前我國農業科研和基層農技推廣存在的問題”,依題目要求,閱讀材料的重點在涉及“我國農業科研”和“基層農技推廣”的這幾個自然段中。作答時,要特別注意“全面、準確”的要求。
在提到“我國農業科研”的自然段中,分別提到了“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低于同期全國的科研投資強度”,同時列舉了“國際平均水平”、“發達國家一般水平”以及“國家級農業科研院所項目的穩定支持經費僅為20﹪~30﹪”,這就說明,我國的農業科研經費資金投入少。接下來,又提到的“骨感科研人員爭項目、攪活干、應付各類檢查等,直接從事研究的時間比以前減少了23﹪”、“科研人員流出率為職工總數的3﹪~5﹪”這說明我國的農業科研領域存在著人員流出嚴重的問題。與此同時,材料更是大膽地提出了“國家部委、科研單位、項目實施組織之間分工不明確,經常出現課題重復,經費使用效率不高的情況”、“現有的科研管理體制難以確保農業科研項目的連續性”,這說明我國現存的體制機制,制約了我國農業科研的快速發展。
在涉及“基層農技推廣”的幾個段落中,分別提到了農技站普遍“三無”:無辦公室、外出車輛、無儀器設備、無工作經費,這表明:我國基層的農技推廣在“物”上的匱乏。緊接著,材料又提出了“人”的問題:如推廣人員減少,年輕人比例過低,后繼乏人等問題。一些人雖然經過培訓,但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差,等等。
根據“有條理”的作答要求,作答結構可以采用“總—分”式,在總句中概括問題,在分句中具體闡述,具體闡述的內容可以是問題的原因、問題的表現、問題的后果,等等。注意作答字數保持在300字以內。
【參考答案】
一、農業科研存在的問題:
首先,資金投入少。我國農業科研投資低于全國科研投資,低于農業科研投資的國際平均水平,農業科研院所支持經費低。
其次,人才流失嚴重。由于科研投入不足,拔尖人才疲于爭項目而從事研究的時間減少,科研骨感流出嚴重,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最后,體制掣肘。相關組織的分工不明確,常出現課題重復等情況;管理體制不連續,導致農業科研發展緩慢。
二、基層農技推廣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農技站硬件設施匱乏。缺少辦公室等必備辦公條件,試驗基地、儀器設備等捉襟見肘,導致基層農技推廣舉步維艱。
另一方面,農技推廣人員少、能力差。年輕人少,專業不對口,干不長。一些不具備資格和能力的人員,發揮不了農機推廣的作用。
二、“給定資料5”介紹了我國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全流轉的三種形式,請你指出這三種形式是什么?并分析每種形式的主要特點。(30分)
要求:分條表述,內容準確,邏輯清晰,不超過400字。
【解題思路】
閱讀題干,審清題意
由題干可知,本題要求分析給定資料5我國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全流轉的三種形式,這就提醒我們,本題的作答范圍是“給定資料5”,需要我們重點研讀,從中提取要點。題目將問題設定為“指出這三種形式是什么?并分析每種形式的主要特點”,因此,我們就要注意,作答時這是兩個問題,一定不能疏忽了。從作答要求來看,“邏輯清晰”需特別注意,在作答時要體
閱讀資料,提煉要點
作答這道題目,我們首先要把握“給定資料5”中每一段材料所反映的內容。給定資料5共四段材料,第一段開頭介紹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整體效益低,緊接著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有關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有關政策。
第二段主要是介紹Z市的土地流轉,“流轉的土地統一種植,人均可分得小麥800斤,如有盈利可參與分紅”,可以知道這種土地流轉獲得收入的途徑。“2012年一場暴風雨,村里小麥倒伏,致使王永損失了幾十萬元,可保險公司最終只賠償了2萬元”“盡管簽署了流轉協議,種糧大戶仍有可能百臨政府征地,村民毀約等風險”,可見這種流轉模式對于受轉包人來說風險很大。
第三段主要介紹W縣的農民入股從事農業合作生產,“以前村里人種稻都是單打獨斗,現在基本上都加入了合作社,比以前好多了。啥時種、咋種、咋管、咋收、咋賣,都不用像以前那樣操心,大伙跟合作社一起干就行了”說明這種經營模式實現了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
第四段介紹Y鄉將土地出租,與政府和企業合作,“土地流轉之后,農戶既是土地所有者,又是合作社股東,還能成為希望農莊的員工”“現在農戶收入有三大塊,土地租金、股東分紅和勞動工資”這些都可作為這種流轉模式的特點,作為答案要點。
加工要點,組織答案
為了達到“分條表述”“邏輯清晰”的要求,我們需要將提煉出來的要點進行分類整理。在作答三種模式的特點時分條作答,在組織三種模式不同之處時可以從“農戶是否從事生產”和“收益”兩方面進行歸納。注意字數不能超過400字。
【參考答案】
資料介紹了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三種模式:轉包、入股和出租,它們的主要特點如下:
轉包,農民將土地轉包給本集體組織的農戶耕種,對于受轉包人而言,風險較高;
入股,農民自愿入股從事農業合作生產,實現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
出租,農民將自己的土地出租給本集體組織之外的人并收取租金,與政府、企業合作,風險較小。
三種模式都是為實現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創新之舉,但各有區別,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
在是否從事生產方面,轉包的農民不參與生產,入股的農民需要直接參與生產,而出租的農民無需參加生產,但是也可以自愿參與;在收益方面,轉包的農民收取轉包費,若有盈利可參與分紅,入股的農民收益按照股份分配,出租的農民有土地租金,如采取材料中的合作形式還可以有股東分紅和勞動工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