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根據“給定資料1~2”,概括當前我國在糧食方面所面臨的挑戰。(10分)
要求:全面、準確、有條理,不超過150字。
【解題思路】
本題的作答對象是“我國糧食方面”;作答任務是“概括當前我國糧食方面所面臨的挑戰”,“挑戰”一詞提醒考生,要重點關注與糧食存在的問題相關的材料;作答范圍是“給定資料1~2”;作答要求一是全面、準確,二是有條理,這點要求考生必須高度注意,三是語句精練,這是與其作答字數“不超過150字”相對應的。
【參考答案】
當前我國在糧食方面遭遇三大挑戰:
一是糧食供需矛盾。糧食供給的增長難追消費的增長,而糧食價格失控上漲將使國家消費進入動蕩狀態。
二是土地失控。城鎮、工業化過程中侵占土地,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面臨挑戰。
三是土地撂荒嚴重。農村勞動力缺乏、生產積極性弱,誰來種地成嚴峻問題。
2.根據“給定資料4”,簡要分析我國土地撂荒現象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20分)
要求:準確、全面、條理清晰,不超過200字。
【解題思路】
閱讀題干,審清題意
閱讀題目,可以確定作答任務是簡要分析我國土地撂荒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要注意作答條件,本題要求答案要“準確、全面,條理清晰”,同時注意字數要求,不超過200字。
閱讀材料,提煉要點
“給定資料”一共有6個自然段,包含要點部分為第2~6段,主要是通過代表們的討論形式給出。第2~4段主要通過代表發言講述出了勞動力短缺造成土地撂荒。第2段,主要表述農村的年輕人多進城務工,不愿意種地,也不會種地。第3段,農村種地主要依靠婦女、兒童、老人,從事農業生產體力勞動力不從心。第4段,表述了農村思想觀念的問題,從事農業勞動辛苦且不受尊重。
第5段講述的是土地經濟收益較低的問題,土地種植的經濟效益回收慢,回收價錢低;進城務工收入遠遠超過種地的收入。
第6段講述的是農業科技普及推廣不到位,農民生產過程中遇到問題得不到解決。
加工要點,組織答案
作答要點提煉出來以后,要形成最終的答案還需要我們對要點進行加工整合。針對上面提煉出來的要點,我們可以根據其類別加以歸類。因為要點中各個要點是并列的關系,所以,本題的答案也可以按照并列的形式將答案一一列出即可。
【參考答案】
我國土地撂荒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不想種地。受思想觀念影響,農村人認為種地過于辛苦且不受尊重,多數選擇外出務工;土地種植的經濟效益回收慢,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收入遠遠超過種地的收益。
二是種不好地。農村現有勞動力由婦女、兒童、老人組成,從事農業體力勞動力不從心。
三是不會種地。農業科技普及推廣不到位,遇到問題得不到解決;年輕人離土地較遠,不在生產一線,不會種地。
3.假如“給定資料6”中的鄉黨委石書記準備向縣政府報告楊村發生的事情,請你結合“給定資料6”,為他草擬一份匯報提綱(30分)
要求:(1)定位準確,有針對性;
(2)內容全面,層次清晰;
(3)對策建議具體有效;
(4)不考慮行文格式,不超過400字。
【解題思路】
閱讀題干,審清題意
作答此題,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作答所參考的資料范圍為“給定資料6”;2.作答身份及匯報對象分別是鄉黨委書記和縣委,由下級向上級機關進行匯報;3.作答內容及方式是草擬一份關于報告楊村發生的事情和鄉里解決措施的匯報提綱;4. 作答要求需注意有層次、有針對性,無格式要求,字數在400字以內。
閱讀資料,提煉要點
“給定資料6”提到了農業開發項目在施行中受阻,被占地村民與村主任各執一詞的情況,并借鄉黨委書記之口提到該項目其實是一項惠民項目。那么,考生需要分析,為什么惠民項目沒有得到全部村民的配合呢?這是我們作答此題的突破口。
首先,資料提到村民“詢問青苗補償費和占用土地補償費,但均被告知申請補償沒有政策依據”,由此可知,項目沒有得到配合是因為部分被占地村民的利益受損。其次,關于項目沒有征地補償,有村民認為村委會沒有提前“開會給村民介紹清楚”,并聲稱,“根本不知道村上到底要搞什么項目”,而村主任則表示這種說法毫無道理,這種各執一詞的情況說明了在項目實施前,村委會關于項目本身及征地補償沒有對村民進行充分地宣傳與溝通;最后,鄉黨委書記提到,有村民因迷信說法而反對征地。
分析完事件發生的原因后,考生須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建議措施。根據上文,措施應主要從加強溝通、宣傳,廣泛籌集資金、補償受損農戶利益,破除迷信說法等三方面進行分析。
為保證作答完整性及文章內容的適當升華,考生還需總結出,此次事件當前應做好善后工作以保證群眾利益及項目的順利施行,同時,對此次事件發生所帶來反思,應作為今后工作的借鑒。
加工要點,組織答案
此題無須考慮行文格式,因此,考生通過分析材料及對要點的加工、梳理,由事件概述—原因分析—對策措施—總結反思這樣的邏輯結構來組織答案即可。
【參考答案】
關于楊村惠農項目事件的匯報
2008年,我鄉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這項惠農項目試運行時效果良好,今年拓展到楊村等六個村子。但是,最近該項目在楊村實施過程中,出現了部分村民不配合的情況。
村民不配合該項目實施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在項目實施前,關于征地補償問題對村民溝通、宣傳不到位;二是該項目沒有關于青苗補償費和占用土地補償費的政策依據,傷及部分人的利益;三是部分村民認為項目建設用地破壞其風水。
針對此事,我鄉采取了以下解決措施:一是深入到農戶中間講解相關政策,使其實實在在地了解項目情況,做好政策宣傳和組織動員的工作;二是多方籌措資金,充分利用中央財政補貼、鄉村集體財政配套預算以及以物折資的村民自籌資金的方式給予利益受損的農戶適當補償;三是加強科學宣傳,破除迷信說法。
鄉政府已經組織人員與村民溝通、協調,妥善做好善后工作,堅決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今后會以此為鑒,更加細致地做好群眾工作,避免此類事件發生。
4.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請結合給定資料,以“讓農民成為受人尊重和羨慕的職業”為題,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確,思想深刻;
(2)內容充實,有說服力;
(3)語言流暢,800-1000字。
【寫作思路】
此次作文題目,作答要求上有三個重點。研讀題目,用“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請結合給定材料,以“農民成為令人羨慕,受人尊重的職業”為話題,這里面大有玄機。
第一,有兩個關鍵詞,農民、農業,其中,農業發展是材料的話題,不能脫離,農民要成為令人羨慕,受人尊重的職業,是題目的重點。農業發展是條件,是因,而農民成為令人羨慕,受人尊重的職業是結論,是果。所以定題目為“揮農業產業化巨筆 書農民職業化華章”。
第二,作答要利用素材,也要結合自身的思考。“農業產業化,須政策跟進”作為第一個分論點,與材料所描述的農業始終不收產業政策重視,科研投入始終比例低下有關,而第二個分論點“農業產業化,須拉長產業鏈”取決與自身的思考。也取得材料內容的支持。顯然,有獨特思考的人,才能感悟更深、聯想更多,寫出更為優質的文章。
第三,忌空談對策,言之無物的對策羅列模式的文章只能被考官打入低分一檔,議論文寫作要有實例、有論據、有感受,還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論儲備,越是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材料結合感悟的文章,越能得到閱卷者的青睞。
【參考例文】
揮農業產業化巨筆 書農民職業化華章
黃河水、黃土地、黃皮膚,厚重的赭黃曾是我們這個東方大國的文明底色。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不僅維系著我們民族的生存,更根植著我們的文化和夢想。工業文明的勃興,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使得家園成為枷鎖,而改革開放打開了通向財富的大門,眾多農民為了追逐富裕,浪跡他鄉,家鄉卻田園荒蕪。
為什么曾經飽含希望的土地不在芬芳?農業經營的原始、農業的基礎設施的薄弱、農業科技的落后,還有農產品的長期低價,使得農業效益低下。農民污名化、農業危機則直接威脅著我們民族的生存。而破解這種困局的,只有農業的產業化和農民的職業化。
農業產業化,須政策跟進。長期的城鄉農工產品剪刀差,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大力推動了我國的工業化建設。到了城市幫助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時候。給農產品以市場地位,給農民以定價權,是市場化力量解決城鄉差異的著力點。農民的個體經營難以獲得經營定價權,瑣碎的土地,也難以為農民贏得規模效益。政策的跟進需從農產品合作社、行會建設開始。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土地流轉使得眾多的農戶通過合作組織,成為市場的主體,這是贏得市場的先決條件。這一點,菡香合作社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走向合作,是農民走向職業化的第一步。
農業產業化,需從拉長產業鏈條開始。作為基礎產業的農業,嚴重依賴氣候和土地,是陽光和雨水的事業,這,也決定了農業的風險和不可控。同時,由于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糧價長期走低。所有這些,都決定了農業的效益低下。但寄托在農業之上的食品加工、釀酒、醫藥等卻利潤豐厚。農業的希望在于產業鏈條的拉長。產業一體化降低了加工行業的原料風險,優質的農產品為產業鏈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希望農莊通過產業的拉長和集成,以生態文明的理念,打造出全新的農業面貌。站在新文明的起點,新一代農民在贏得財富的同時,也必然贏得尊嚴。
農業產業化,須培養新的農民。狹隘的視野、僵化的思路、貧窮的生活是我們的農民的刻板印象。如同低下的巖漿,刻板的印象之下,其實是眾多農民不甘命運的執著。新文明將新的機會帶給農民。在生態文明的大旗下,在新農業的田野里,他們會是新的經紀人、企業家,新的財富明星,仰望星空,世界,會因他們而不同。
“為什么我的眼睛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沐浴生態文明的春風,千年的土地情懷,在洗去落后的污名和屈辱之后,定會催生嶄新的農業文明之花。在美麗的田園耕作,尊嚴與富裕相伴,這就是農村產業化的未來、農民職業化的新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