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北京市民政局日前宣布將在自己身上做“割肉實驗”,率先啟動政府轉移職能的相關試點。今后,北京市民政局所屬的社會組織將告別“吃皇糧”的日子,不再由民政局撥付工作經費。而是與其他社會組織一樣申報項目“養家糊口”。
北京試點社會組織“政社分開”,給這些社會組織帶來什么影響?公眾未來又將得到怎樣的公共服務?
北京將對民政部門局屬的“社會組織”動真格的了,要給他們“斷皇糧”。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說,將注銷長期不開展活動、不年檢的社會組織,讓業務聯系不緊密的社會組織逐步走向社會,重點培育和發展聯系緊密的社會組織。
李紅兵:社區工作處、福利處、婚姻登記處,第一批試點為社會參與的新政職能進行相應轉移,肯于將市場能干的,社會能辦的,即使自己習慣的,說話算數的項目,全都開放給社會來參與,誰給老百姓帶來更大的實惠就交給誰做。
北京市民政局下屬的有21家社會組織將逐步進行“政社分開”改革。從9月起,有6家協會將作為先期試點,分別是:北京市社區服務協會、北京市社工協會、北京市社會福利行業協會、北京市行政區劃研究會等。民政局不再為他們撥付工作經費,6家協會通過項目申報從購買服務的政府處獲得資金支持:
政府購買服務包括養老助殘、社工服務、殯葬事務以及行業資格認定審核、專業職稱評定、學術和科技成果的評審等60多個項目的服務,財政預算將達上千萬元。李紅兵說,“去行政化”的社會組織將逐步面向社會招聘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
李紅兵:今后,在職的領導干部在這些局屬的社會組織的兼職將有進一步的管理辦法,將對這些社會組織的執行層,向社會招募管理人員,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變化。
目前北京已有800多名公務人員從社會組織中退出,確因工作需要兼職的需按有關規定和程序報批。目前6家試點協會正在進行人員重組,著手招聘專業工作人員。
無論從財政經費還是從人員構成方面,北京開始試點社會組織“政社分開”,這對全國的社會組織是否有示范作用?又會給社會組織的轉變刮來怎樣的風暴?
社會組織,在中國有兩類,一是民間組織,二是官辦社會組織。這里被斷皇糧的是后者:官辦社會組織。民政部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員盧磊認為這雖然給官辦社會組織帶來一定壓力,但是是有益其發展的。
盧磊:根據國際社會組織發展的經驗,社會組織要在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環境下運作的,而官辦的社會組織是中國特有的社會組織形態,北京市民政局的做法有助于社會組織的正常化、市場化和社會化運作,激活了社會服務的市場。
在盧磊看來,政府主動把官辦的社會組織在政府部門中剝離出去,是在探索“政社分開”,北京的嘗試將給全國帶來示范作用。這也發出了積極的信號,那就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也有助于推進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
國際經驗上看,政府購買服務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盧磊: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有不同模式、不同經驗,其中有形式化的購買,有非競爭性的購買,還有競爭性購買。我們常常提到的政府購買服務,往往指或大家偏向于最后一種,就是競爭性購買方式,也就是由政府進行投標,之后社會組織再根據組織發展需要,根據社會公眾的社會服務需求的需要去申請政府項目、政府崗位,也就是進行招投標的方式來去做。
盧磊提到,此項政策最大的挑戰在于是否能持續性的推進。不斷提高社會組織的造血功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