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生產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經濟社會的游戲規則,但我們的標準體系似乎未能很好地發揮其規范作用:有時候,某些標準沿用數十年卻從未修訂,已無法適應新的生產實際;有時候,不同的標準互相“打架”,令消費者無所適從;有時候,我們根本找不到任何標準。如今質量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常常與標準化亂象有關。
經濟全球化時代,生產標準不再是一個國家的內部制度,而是構成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然而,盡管中國標準化工作已走過整整50年歷程,我們的標準體系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明顯差距。各種形式的標準化亂象,不僅影響國內企業的生產和經營,也讓“中國制造”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屢屢吃虧。中國經濟要想在統一的游戲規則下突圍,標準化亂象就不應成為不治之癥。
標準化亂象何以出現?首當其沖的原因是,標準化工作與經濟發展水平密不可分,但有些領域的國標已經滯后于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標準滯后、標準修訂不及時的現象大量存在,嚴重影響了標準的適用度和有效性。
其次,不同體系的標準、不同機構制定的標準經常“打架”,也是導致標準化亂象的關鍵原因。同一個行業,不同的行業協會制定的“行業標準”,很可能千差萬別;同一項生產活動,不同省市也有各自的“地方標準”。這些標準的總量雖然很多,但常常會彼此矛盾,有些“行標”“地標”甚至與國標也存在沖突。前不久,農夫山泉身陷標準之爭,其實就是地方標準與國標不兼容的一個典型案例。
此外,標準制定受企業利益的干擾和綁架,也是目前標準化工作飽受詬病的地方。標準的制定應該征求企業的意見,但目前的問題在于,很多強勢企業或行業協會,以介入標準化工作的方式將自身利益“標準化”、“法制化”了。試想一下,由奶企巨頭牽頭的乳品新國標、由礦泉水企業主導的水質標準,如何服眾?
標準化亂象已嚴重損傷經濟活力和市場秩序,應對那些層次不清、交叉矛盾、老化滯后、缺乏前瞻性的標準盡快進行規范和清理。標準化亂象幾乎在每個領域都有體現,但目前僅有國家衛生部門啟動了食品安全標準的全面清理工作,這顯然是不應該的。其他相關職能部門,也應盡快采取措施對標準化亂象進行整頓。
當然,規避標準化亂象的不良影響,各個企業也應有積極作為。有一些企業,明明有條件生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優質出口產品,但提供給國內消費者的產品卻連國內標準都達不到,這種“內外有別”的做法非常要不得。其實,不管標準如何,有遠見的企業經營者應明白,無論是國家標準還是行業標準,實質上都只是底線要求,企業完全可以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不是與其他競爭者“比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