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近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這是我國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施更加積極主動對外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自貿區擴大服務業開放的新舉措。這將為呼喚多年的為服務業“松綁”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近年來,服務業日益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引領轉型發展的新引擎、新方向。發達經濟體在尋求再工業化、再制造化的同時,著力保持服務業領先優勢;發展中國家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也在著力彌補服務業發展的短板。
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大背景下,我國服務業迎來快速發展期。2008年至2012年,服務業年均增長率達9.5%,服務貿易增長11.5%。但是,相對于社會需求,我國服務業的發展無論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還遠遠不夠。2012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4.6%,大大低于發達國家70%以上的份額,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低10個百分點左右,就業比重也明顯偏低,F代高端服務業,如研發、信息、網絡、物流、銀行、保險等的發展還很薄弱。而與貨物貿易的巨大發展規模相比,我國服務貿易仍然是個短板。
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后,有認識上的問題、結構方面的原因,但主要還是體制機制的制約。市場化改革滯后,產業化不足,使服務業缺乏動力和活力,高端服務業發展空間受限,高層次服務人才短缺。而國際化水平不高,也使服務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如何盡快補上“短板”?首先是觀念要“松綁”。服務業的出路在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最大限度地釋放改革紅利,最大限度地依法依規為服務業發展“松綁”。
要進一步深化審批體制改革,減少行政審批。取消和下放涉及服務業發展的各種不必要的投資審批許可制度,讓市場機制調節服務業投資和消費,優化服務業資源配置。
要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堅決破除各種“玻璃門”和“彈簧門”,堅決打破部門分割,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營造有利于各類投資者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服務領域都要向民間資本開放,把以前由于準入管制而壓抑的增長潛力釋放出來。
積極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加快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思路。加大服務業的開放,也是全面開放的關鍵一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2年來,中國經濟在融入全球經濟中獲得了長足發展,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以開放促改革。要引入有競爭力的投資和經營者,引入新理念、機制和商業模式。引導外資投向現代服務部門,推動產業升級。著力擴大服務貿易規模,拓展服務業外包。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建立對全球高端生產要素富有吸引力的體制環境。
此外,還要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的改革,創新融資方式,讓服務業企業輕裝上陣,充分釋放發展潛力和活力。同時,還要推進依法行政,強化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推動監管方式的改革,完善監管措施,維護競爭性領域的市場秩序,為服務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已進入深水區,必須用改革的方法、創新的思路來破除發展的各種制度障礙。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嘗試為契機,以服務業的改革開放帶動經濟轉型,形成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有序競爭的市場,讓創造的活力在改革中競相迸發,必將迎來服務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