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2 頁:數量關系 |
第 3 頁:判斷推理 |
第 5 頁:資料分析 |
第 8 頁:參考答案 |
1. B【解析】通過文段“如果沒有美德,就不可能獲得幸福”、“人生的幸福體現在善行之中”、“提升個人美德的過程就是追求幸福的過程”、“只要能夠修得高尚的品德,這樣的苦行也是幸福的”可知,文段都是在說美德對幸福的重要性即美德是幸福的前提,正確答案為B。
2. D【解析】文中因果關聯詞“因此”提示其后是主題句--“哲學史的研究固然十分重要,但尋找時代的精神家園,即尋找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念,始終是哲學不可逃避的社會責任”,主題句中強調的是“核心價值觀”在哲學中的重要作用。選項中,D項屬于同義替換。故本題選D。
3. A【解析】觀察選項,首句非③即⑤。由于⑤句是非肯定性的句子,而③句屬于概念性句子,因此③句比⑤句更適合做首句。因此排除CD兩項。③句在說大雜院與城市關系這個話題,而④句也在討論大雜院與城市關系這個話題,兩者應該連續在一起。因此正確答案為A項。
4. B【解析】文段第一句是說民間草根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熱情成為了這一波中國文化熱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量,而這并不能說明新一波中國文化熱主要源自民間。故A項錯誤。由文段“其中雖然帶有些盲目的成分,但……”可知,C項不是文段重點所在,排除。由文段“民間草根”、“它的出現和規模”、“其力量”可知文段強調的是民間草根的重要性,而不是知識精英如何,D項落腳點在知識精英,故不是文段重點,排除。正確答案為B。
5. B【解析】文段在肯定了網絡監督積極作用的基礎上,說明目前我國在監督方面存在的問題。由“對此,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網絡的監督固然在目前發揮了顯著作用,但這絕不是一個法治社會下正常的監督問責途徑,也不應當成為一種主流的監督方式”可知,A項為正確答案。
6. D【解析】從第一段“如果假設通過了檢驗,該理論就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確證”可知,判斷一個新理論能否成立關鍵要看其提出的假設能否通過實驗的檢驗,即D選項。
7. C【解析】畫橫線處所填的成語要能形容“事實”,且這個事實是確定無疑的。“事實”已經有了確定準確的意思,千真萬確就是情況非常真實的意思,若選A,即為語義重復,排除A項。不言而喻是指不用說就可以明白,與事實不搭,排除B項。言之有理指的是說的話有道理,也不是形容事實的,排除D項。因此,正確答案為C項。眾所周知是指大家都知道。
8.A【解析】根據第三段“它們也不是科學家們的興趣關注點,因為它們已經是確定無疑的”可知,正確答案為A選項。
9. D【解析】⑦-⑩是對⑥的舉例論證,即第⑥段為主旨句。D項是對主旨句的同義替換。
10. B【解析】文段結構為總分式。第①段是總論點,主要講理論是如何提出并得到驗證。第②-④段為分論點,主要講科學家如何發現新的理論;而第⑤⑥段也是分論點,即進一步闡述如何證偽新理論或以一個新理論代替舊理論。從①到⑥是明顯的總分結構,而⑦-⑩為對新理論如何代替舊理論的舉例說明。根據表達手法來看,第一部分①-⑥是講道理,而⑦-⑩為第二部分,即為擺事實。因此,答案為B項。
11. A【解析】“最快的時間、最新的報道”是對第一空的解釋,由此可知第一空填“速度”最恰當,故本題答案為D。
12. B 【解析】水火不容:水和火是兩種性質相反的東西,根本不能相容。有時比喻人與人之間有仇恨,不能在一起。南轅北轍:到南方的楚國去卻向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針尖對針尖。針鋒相對:比喻雙方策略、觀點及行動等尖銳對立。 也比喻在爭辯或斗爭中針對對方的論點或行為有力的回擊。截然不同: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斷一樣。原文在凸顯中外兩種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窘迫”。
13. C 【解析】“未雨綢繆”指趁著天沒下雨,先把門窗綁牢,比喻事先做好準備;“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災害尚未發生之前采取預防措施;“居安思危”指處在安定的環境而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危難;“臨渴掘井”指感到渴了才掘井,比喻平時沒有準備,事到臨頭才想辦法。根據題意可知,市民主要是提前做準備,C、D項用在此處語義過重,可以排除C、D兩項。一般形容國家政策時,常用“朝令夕改”,且“反復無常”略含貶義。所以選擇A選項。
14. A 【解析】本段文字論述的主要對象是神廟、神壇,所以第一句應該先引出描述對象,故⑤應該為第一句,排除C、D兩項;A、B項的區別之一在于①④兩句的順序,④是對①的解釋說明,因此應排在①的后面。所以選擇A選項。
15. C【解析】這是一道實詞辨析題。第一組詞語要與“神經”搭配,“震動”“驚動”不能與“神經”搭配,故排除 A、D;“慌亂”不能與’公眾的“搭配,故排除 B。本題答案為 C。
16.B【解析】
作差,公比為2的等比數列
17.D【解析】
18.C【解析】數列各項可以拆分為:[1|2],[3|4],[5|6],[7|8],[9|10],[11|12]。各項前后兩部分連起來可以構成自然數列,因此未知項為78。
19.B 【解析】作和多級數列。
作和,奇數列“1,3,5,7,9”的平方數列
20.A【解析】:題干中的遞推關系為:1×3+1=4,3×4+1=13,4×13+1=53,(13×53+1=690),53×690+1=36571,即第一項×第二項+1=第三項,依此類推。據此可知題干數列是二項遞推數列,A項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