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析是各省公務員行測考試中非常重要的一大模塊,通常分布在試題的最后,所占比重較高。對于這一模塊而言,難度適中,但計算量偏大,很少會有學員能得心應手地完成,即使能夠完成也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如何能又準又快地完成資料分析模塊成為了廣大學員亟需解決的難題。做題的速度和準確率是建立在領略題意并熟悉解題公式的基礎上,因此,資料分析中容易混淆且尤為重要的統計術語作簡要的辨析。
一、 基期和現期
基期是作為一個比較的基準,即參照物。基期年份通常出現在介詞“和……相比”、“比……”之后。而現期則是與基期比較的年份,較好判定。基期和現期通常會與增長率或增長量結合起來考察,以下舉出4個例題作為說明。
【例1】2007年的GDP總額為P,與2006年相比增長了10%,則2006年的GDP總額為( )?
【例2】2007年的GDP總額為P,與2006年相比增加了3倍,則2006年的GDP總額為( )?
【例3】2007年的GDP總額為P,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10%,則2008年的GDP總額為()?
【例4】2007年的GDP總額為P,2008年比2007年減少了三分之一,則2008年的GDP總額為( )?
上述4個例題均為基期、現期與增長、降低結合起來考察的類型。對于這類基礎題型而言,先得分清楚是所求是基期還是現期,求解基期用除法,求解現期用乘法。
例1與例2中,2006年是基期,2007年是現期,所求的是基期,用除法,計算式子分別為:例1中2006的GDP總額為P÷(1+10%),例2中2006年的GDP總額為P÷(1+3);
例3與例4中,2007年是基期,2008年是現期,所求的是現期,用乘法。其次,增長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相加,降低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相減。所以計算式子分別為:例3中2008年的GDP總額為P×(1-10%);例4中2008年的GDP總額為P×(1-1/3)。
二、同比和環比
資料分析中的考題,有些并不會明確解釋同比和環比的概念,但會在同一篇材料中給出同比增長率和環比增長率,此時就必須分清這兩者的區別,以期選對數據進行計算。
同比是與歷史同期相比較,環比是與上一個統計周期相比較。如,2010年第二季度的歷史同期是2009年第二季度,上一個統計周期則是2010年第一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