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
第 2 頁: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
第二節 教育與生產力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一開始就和人類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聯系在一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物質水平的提高,教育與人類物質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一方面,經濟發展為教育發展提供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生產力水平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與一定生產力相適應的要求。一方面,辦教育需要有必要的物質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會對教育提出相應的要求,以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一)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興辦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任何社會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必須取決于兩方面的條件。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生產能為教育的發展提供的物質基礎,即能提供多少勞動年齡人口,多少社會剩余產品,多少可以從事學習的富余時間,以及多少以教育經費形式表現出來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動的條件。另一方面的條件是生產力發展、社會再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勞動力總量和各種勞動力的比例,它們分別決定著整個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教育的體系、結構。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與該國的文盲率、人學率,義務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發展的水平直接相關。從世界教育發展的歷程看,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級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級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
(二)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教育結構通常是指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內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組合及比例構成。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引起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變革。與此相適應,教育結構也隨之出現新的變化。如大、中、小學的比例關系,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的關系,全日制學校與社會教育的關系,高等學校中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之間的比例關系,都要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否則,就會出現教育結構比例失調的問題,或者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或者出現人才過剩現象。
(三)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知識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促進人們的認識能力、思維水平不斷進步,并由此促進學校的課程結構和內容不斷改進與更新。l9世紀中葉,英國教育思想家斯賓塞根據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行業要求,根據他對科學知識分類的觀點,提出了較為系統的課程理論,對英國以及歐洲實科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后,世界各國許多重大的教育改革都以課程改革為核心,而這些改革大都反映了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同樣,學校的物質設備、教學實驗儀器等都是一定的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在今天,把新的科技成果引進教育領域,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成果改進我們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將大大提高教育質量。
(四)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盡管生產力對教育有制約作用,但從歷史上看,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并非完全同步,具體表現為:一是在一定時期內,由于人們的思想意識落后于較為先進的生產力,教育的思想、內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產力的發展;二是在生產力處于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會轉型、傳統的影響,教育的思想、內容、方法等也可能超越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但教育只是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因為教育歸根結底是要受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政治經濟制度制約的。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