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
第 2 頁: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本章習題)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一)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在人類社會中,誰掌握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誰掌握了國家政權,誰就能夠控制精神產品的生產,誰就能夠控制學校教育的領導權,并且通過對教育方針、政策的頒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經費的分配,教育內容特別是意識形態教育內容的規定,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的任命或聘用等,實現對教育領導權的控制。
(二)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一個國家建立怎樣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樣的教育,進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標準怎樣確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從教育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社會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權。在原始社會,以生產資料原始公有制為基礎,沒有國家,氏族成員處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權也是平等的,所有兒童平等接受教育。進入階級社會,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反映在受教育的權利上,也不可能是平等的。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只有統治階級子女才享有學校教育的權利,被統治階級無緣接受教育。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在法律上廢除了受教育者在階級、社會等級地位的限制,受教育權利在形式上似乎是平等的。但實際上,由于經濟上和其他條件上的不平等,受教育權仍是不平等的。
(三)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特別是培養出來的人應當具有什么樣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識傾向,則是由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體現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要求。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經濟制度,特別是政治制度是直接決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原始社會沒有剝削,沒有階級,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未來的氏族成員,使他們能從事勞動,能遵守社會生活規范、互相合作,能為保衛氏族的生存而英勇戰斗。進入階級社會后,統治階級總是力圖使教育按照他們的要求培養和塑造年輕一代。教育總是以鞏固和發展統治階級自身利益為根本宗旨。奴隸社會學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奴隸主子弟培養成為自覺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統治人才,以及能征善戰、具有暴力鎮壓奴隸起義和抵御外患本領的軍人。封建社會學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階級子弟培養成為國家政權中的官僚以及實際掌握地方政權的紳士,對廣大勞動人民實行愚民政策。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根據資產階級的需要,一方面,是把資產階級的子弟培養成為能夠掌握國家機器和管理生產的統治、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和穩固政權,也給予勞動人民有一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和職業訓練,以把他們培養成為適應現代生產需要的熟練工人和政治上的順民。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與歷史上任何階級社會的教育目的不同,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充分說明,一個國家的政治理念、意識形態、社會的倫理道德觀,直接受到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學校教育所培養人才的政治、道德標準同樣也反映了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要求。國家的這種要求通過制定教育目的、規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內容以及相應的考試評價手段來實現。
(四)教育相對獨立于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盡管政治經濟制度對學校教育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制約,但這并不意味著學校可以忽視自身的辦學規律,更不是說學校要放棄自己教育任務直接為政治經濟服務,參加具體的政治運動,執行具體的政治任務。教育的相對獨立性,要求我們研究教育自身的規律和特點,能動地適應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