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就其本質來說,是要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但是,由于社會政治制度、經濟條件、文化歷史背景的不同,教育目的的內涵也不盡相同。
(一)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歷史性、時代性、社會性,在階級社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教育目的隨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萬古不變的教育目的是沒有的。在階級社會里,占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總是按自己的階級意志和政治路線培養人,當極少數人通過教育培養成統治者時,其他絕大多數人則通過教育等方式培養成了被統治者。
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在獲得統治地位后,一方面要培養本階級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則要訓練對資產階級有用的奴仆,既能替資產階級創造利潤,又不會驚擾資產階級的安寧和悠閑。
社會主義國家也要培養自己的專門人才。恩格斯曾經說過:“過去的資產階級革命向大學要求的僅僅是律師,作為培養他們政治活動家的最好原料;而工人階級的解放,除此之外,還需要醫生、工程師、化學家、農藝師及其他專門人才。因為問題在于不僅要掌握政治機器,而且要掌握全部社會生產。因而在這里需要的決不是響亮的詞句,而是豐富的知識。”
(二)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從美國和蘇聯這兩個政治制度不同的國家的教育目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對教育目的的制約。
美國是一個追求所謂“民主、平等”的社會,美國民主主義的教育目的包括四個主要方面:①自我實現的目標,如探究聽、說、讀、寫、數、見聞、健康知識、健康習慣、公共衛生、修養、認知興趣等;②人際關系的目標,如尊重人性、友好、協作、禮儀、愛好家庭等;③經濟效率的目標,如工作、職業知識、職業選擇、效率、調整、愛好、個人經濟、消費者的判斷、顧客的效率、消費者的保護等;④公民責任的目標,如社會正義、社會活動、社會理解、批判性、寬容、遵守法律、政治責任等。
蘇聯是一個追求共產主義理想的社會,其學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培養共產主義社會的積極建設者。具體要求包括如下幾個方面:①保證學生的身體正常發展,培養健康和生機勃勃的一代;②使學生掌握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科學基本知識,培養他們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③授予青年一代關于現代生產的科學基本知識以及把科學規律應用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在生產勞動方面的一系列的技能和技巧,即給他們以綜合技術教育;④保證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信念,培養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勞動者國際主義團結的情感,形成他們勞動和公共財物的共產主義態度,培養他們的自覺紀律;⑤給予多方面的勞動教育,培養熱愛勞動的情感和從事勞動的技能;⑥對學生進行教育,教會他們正確地理解和評價藝術作品,形成他們的審美興趣,發展他們在藝術方面的創造能力,授予他們藝術教育的原理。
(三)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養的人各具特色
例如,英國所向往的理想人物是“紳士”,比較重視文化素質,因此其教育的目的強調陶冶學生的人格,注重培養有教養的人;德國是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同當時較先進的工業化國家競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來增強國力,因此它注重科學技術教育,要求培養出來的各種人才具有創新的思想和開拓精神。
總之,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教育目的是社會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質的集中體現。它反映了社會政治和社會生產的需求,體現了教育的歷史性、階級性和生產力的性質。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