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遺傳及其作用 |
第 2 頁:環境及作用 |
第 3 頁:學校教育及作用 |
第 4 頁:個體在社會實踐中主觀能動性 |
第二節 影響身心發展的因素及作用
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概括起來有遺傳素質、社會生活環境、教育及個體的實踐活動。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它對個體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一、遺傳及其作用
(一)遺傳的概念
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點及本能、天賦傾向等這些生理特點,也叫遺傳素質。遺傳是個體發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條件,也是個體發展的物質前提。
(二)遺傳的作用
1.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人的發展總是要以遺傳獲得的生理組織、一定的生命力為前提的。沒有這個前提,任何發展都不可能。遺傳下來的特點,特別是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對人的發展有直接關系。例如,神經系統是一切心理發展的物質前提,無腦畸形兒不但不能產生心理,而且也活不長。色盲是由遺傳而來的,后天不能補救。所以,色盲者不能成為畫家,也不能從事需要辨別顏色的工作。個體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的先天的心理特征,也會對他后天的學習和社會成功產生很大的影響。但遺傳素質是人的先天素質的構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遺傳素質并不會直接轉變為個體的知識、才能、態度、道德品質等,如果離開了后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遺傳素質所給予人的發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為現實。
1972年,在印度一森林中發現了與狼生活在一起的“狼孩”,這“狼孩”已沒有人的社會特征,不懂人類語言,從而也沒有人類的意識。在“狼孩”回到人類中間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他仍狼性不改,晝伏夜行,吃了就睡,餓了就引頸長嚎……這一事實說明,人雖然有無比優異的遺傳素質,但是如果離開了社會生活,失去了教育影響,就不能得到發展,甚至失去人的特征。
2.遺傳素質的差異是造成個體間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
遺傳素質是有差異的。新生兒呱呱落地,有的安安靜靜,有的大哭大叫……這表明神經類型的特點不同。天資高的兒童,就可能比一般兒童發展得快一些、高一些。父母身高都比較矮的人,一般個子不會高,從事籃球等需要高個的職業就不大可能。
現代遺傳學研究證明,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在于核糖核酸排列及其活動的差異。一個先天稟賦優異的兒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發展得更快、更好是完全有可能的;一個天生的弱智兒童,對他的發展自然是非常不利的。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22.8萬名兒童的調查發現,低能兒占同齡兒童的3%—4%,而低能兒中有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所以,我們必須承認遺傳對人的發展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需要關心的是,怎樣創造條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質的人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
3.遺傳素質的成熟制約身心發展的水平及階段
兒童的遺傳素質是逐步成熟的。人剛出生時,各種身體器官的構造和機能是不完備的,它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成熟,都服從年齡解剖學規律。
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著身心發展和發展的年齡特點。它為一定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有些早期運動機能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礎上的,只要機體某一部分達到成熟,某種技能就能出現,如抓握動作。有些機能是靠學習獲得的,但也受成熟水平的限制。如讓6個月的嬰兒進行步行訓練,不但沒好處,‘而且會有害于他的發展。同樣,小學生學高等數學也是不可能的。心理學家都認為,早于或遲于成熟期的學習都無助于發展。由于兒童的智能發展始終是與個體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直接相關的,所以那種認為可以對學生任意施教的觀點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極其有害的。
4.遺傳素質僅為人的發展提供物質前提,而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遺傳素質有差異,但就一般人而言并不是相差很大。馬克思說:“搬運夫和哲學家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由分工造成的。”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能否變成現實則取決于后天的環境,如王安石的《傷仲永》記述了一個叫方仲永的人,小時聰穎異常,五歲即能詩,但由于缺乏足夠的教育,十二三歲時寫的詩已大不如前,二十歲左右便“泯然眾人矣”。而有些生來似乎愚笨的人經過后天的教育也能成為一代英才。如《天才的教育》一書中記錄的威特,小時幾近于白癡,但經過他父親的悉心教育,掌握了多門外語,取得兩個博士學位,成了法學權威和研究但丁的專家。
遺傳素質不能預定或決定人的發展,因此不能夸大遺傳的作用。遺傳決定論者把遺傳看做是決定人發展的唯一因素,人的智力、能力和個性都是自然賦予的,是先天的。他們把人的知識才能和道德品質的好壞,說成是天生的遺傳決定的,否定教育和環境對個體的影響,認為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遲或加速遺傳能力的實現。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不可取的。
相關推薦:
2013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學試題及答案匯總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