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教育的社會 |
第 2 頁:第二節教育對社會的影響 |
第 3 頁:第三節 教育的相對獨立 |
第三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
考點預測:本章在歷年考試中所占比例較小,涉及的知識點不多,題型多以選擇題和填空題的形式出現,主要考察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的關系;而教育與文化,特別是學校文化的相關知識需要多加注意;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又可能以案例分析或論述題的形式出現。
第一節 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一、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一)決定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興辦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任何社會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必須取決于兩方面的條件: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生產能為教育的發展提供的物質基礎,即能提供多少勞動年齡人口,多少社會剩余產品.多少可以從事學習的富余時間.以及多少以教育經濟形式表現出來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動的條件:另一方面是生產力發展、社會再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勞動力總量和各種勞動力的比例,它們分別決定著整個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教育的體系、結構。
從世界教育發展的歷程看.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級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級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
(二)決定教育的結構和人才培養規格
所謂教育結構.即教育機構總體的各個部分的比例關系及組合方式,包括教育縱向系統的層級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相互銜接以及教育橫向系統的類別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相互聯系。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引起社會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結構的變革.進而就會引起各級各類教育的比例關系以及其中的專業設置的比例關系的變化。同時.人才需求結構的變革.導致人才培養的規格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過去的專業口徑比較窄,現在比較寬;過去比較重視技能,現在比較重視理論;過去比較重視復制,現在比較重視創造。在不同的時代,生產力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是有很大不同的。
(三)促進教學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的變革和發展
生產力往往是伴隨著科學技術而發展的。無論是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都會促進人類知識總量的不斷增長和人類認識能力與思維水平的不斷提高.由此就會促進學校課程體系和教育內容的不斷變革。這集中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學校課程門類由少到多:二是學校教育內容越來越豐富和深化:三是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等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方便教學。
二、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三、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一)影響著教育的價值取向
文化會對教育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價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內容.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對我國教育和年青一代價值觀的形成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影響著教育目的的確立
教育目的的確立.受文化的影響。例如.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學為核心的倫理型文化,這種文化反映在人才培養上,就強調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希臘時期崇尚知識和理性。因而當時的教育目的則是培養哲學家和哲學王。近代英國著重培養具有紳士風范與良好品性的公民,德國著重培養能夠服務社會的公民.這些都與其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影響著教學內容的選擇
教育的內容是人類的文化.不同時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著教育內容的選擇。文化影響著教育內容的選擇,表現在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范圍、選擇傾向性等方面。,
(四)影響著教學方法的使用
不同文化影響著人們對知識的認識.影響著人們的思考方式。這在教育上表現為影響著教師對知識的傳授方式以及教育方法的選擇和應用。
四、科學技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一)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影響他們對教育內容、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也影響他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教育過程中教育機智的運用。
(二)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從而使教育活動遵循這種規律;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廣泛應用,使教育對象得以擴大,每次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極大地促進了教育者數量的增多。
(三)能夠影響教育的內容
科技的發展促使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課程體系不斷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更新要求學校培養的人必須掌握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能。
(四)對教育技術的影響
科學技術可以滲透到教育活動的所有環節中去。為教育技術的更新和發展提供各種必要的思想基礎和技術條件。學校類型規模的擴展.教育設施的興建,教育內容的記載與表達方式,教學用具與器材的創造等.都離不開科學的作用。20世紀以來.隨著新的傳播工具與數據存儲工具的出現.教學上開始采用大量的新科技產品。這些新科技的應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學效率,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教育的普及和大眾化。
五、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與制約
(一)人口數量影響教育的規模、結構和質量
一定的人口數量及增長率影響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人口增長率過高使得教育經費和師資質量的平均水平降低:學齡人數增長使得班級人數增加,影響教育質量。人口增長還制約和影響著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和戰略重點的選擇。
(二)人口質量影響教育質量
人口質量是指人口身體素質、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其中身體素質包括遺傳素質和健康狀況兩個方面.是人口質量中的物質要素。文化修養包括人們的知識水平、智力發展程度和勞動技術水平。道德水平包括人們的思想覺悟、道德修養和合于社會規范的社會品質等。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是人口質量中的精神要素。人口質量是一個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質綜合發展水平的概念。
人口質量對教育質量的影響表現為間接和直接兩個方面:直接影響是指人學者已有的水平對教育質量的影響:間接的影響指年長二一代的人口質量影響新生一代的人口質量,從而影響以新生一代為對象的學校的教育質量。
(三)人口結構影響教育結構
人口結構包括人口的自然結構和社會結構。自然結構指人口的年齡、性別等:社會結構指人口的階級、文化、職業、地域、民族等。
第一.人口年齡構成制約各級教育發展規模與進程.影響教育的宏觀決策和戰略決策。人口的年齡結構會影響各級各類學校在教育結構中的比例。
第二.人口的社會結構對教育的影響則更為顯著。在階級社會里,人口的階級構成直接影響著受教育權的分配。
第三.人口就業結構制約學校教育結構。所謂就業結構是指勞動力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就業人員的比例。教育結構指各級各類學校、各種專業教育的構成。近年來,人口就業結構的變化表現為向服務業轉移.向智力勞動轉移.從一般技術向高新技術轉移。
第四,人口地域分布制約學校布局。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約著學校的布局,同時也制約著教育質量。
人口地域分布制約著學校的布局和教育效率.一般說來,人口分布合理的地區,教育相應地比較發達;
人口密度稀疏的地區.常常出現學校布局不夠合理,進而影響教育經費的充分使用,影響教育效率的提高。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