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學(上)
1.教學的概念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
(2)教學由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組成
(3)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2.教學的意義
教學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動,不僅是智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德育、體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徑,在學校整個教育系統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學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是社會經驗得以再生產的一種主要手段
(2)教學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
(3)教學是教育工作構成的主體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徑
3.教學的一般任務
教學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教學的一般任務如下:
(1)傳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
(3)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4)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4.教學過程的基本概念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在我國,長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學過程看做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是實現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
5.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3)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一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結合
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能動性。
③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6.教學過程的結構
教學過程的結構指教學進程的基本階段,且呈現多樣綜合的特點。按照教師組織教學活動中所要求實現的不同認識任務,可以劃分出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為:
(1)引起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用知識
(5)檢查知識
7.教學原則概述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
8.我國中學教學原則及運用
(1)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
(2)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使其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于知識技能的運用。
(4)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5)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9.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
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
(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
(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
(3)學生特點
(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
(5)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10.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談話法
(3)討論法
(4)演示法
(5)練習法
(6)實驗法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