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基礎知識
第五節 教育學基礎知識
命題點一 教育的詞源
什么是教育?從詞源上講,在漢語中最早把“教”和“育”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孟子》中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按照許慎《說文解字》的說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西語中教育一詞的本意是對人實行引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教育是為完滿生活做準備;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些定義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觀提出來的。無論是西方的解釋還是中國的解釋,都把教育看作是對人的引導活動。
命題點二 教育的定義
在教育學里,教育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會活動。廣義的教育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的活動。學校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出現在奴隸社會早期。
狹義教育的特點:
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一種專門培養人的活動;
第二,它的對象主要是青少年兒童;
第三,它是在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指導下進行的社會活動。
學校教育活動包括三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動中承擔教的責任,施加教育影響的人。教育者包括學校教師,教育計劃、教科書的設計者和編寫者,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參與教育活動的其他人員。其中,學校教師是教育者的主體,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動中承擔學習的責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響的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居于主體地位。
教育影響是連接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紐帶,或者說是中介。教育影響包括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教育內容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相關的電視影像資料、報刊、廣播等信息載體,以及教育環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筆、多媒體、教師的語言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三者之間有密切而復雜的關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主要的關系或矛盾。二者分別作為教與學的主體存在于同一教育實踐活動中,構成教育活動的復合主體。二者又具有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在教的活動中,教育者是教的主體,受教育者是教的客體;在學習活動中,受教育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有共同的教育活動對象,即教育內容。他們有共同的活動目的,即促進受教育者素質的全面發展。
命題點三 教育的起源
在教育學史上,關于教育的起源問題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教育的神話起源說
這是人類關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觀點,所有的宗教都持這種觀點,與本體論意義的神創說密不可分。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與其他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創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順從于天。這種觀點是根本錯誤的,是非科學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當時人們在人類起源問題上認識水平受到局限,不能正確提出禾口認識教育的起源問題。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說
該學說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利托爾諾與英國教育學家沛西·能。利托爾諾在《各人種的教育演化》一書中認為,教育活動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類社會之外,甚至存在于動物界。
顯然,他們看到了動物的學習與人類教育的相似性,從人類本能的角度對教育起源做出了生物學解釋。這一解釋是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和近代以來的自然教育思想為指導的。教育的生物起源說是教育學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較之于此前的神話起源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標志著教育起源問題開始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毹釋。但是,他們把動物的學習等同于教育,完全否認了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也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是不科學的觀點。
(三)心理起源說
該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為著名的美國教育家孟祿。孟祿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年人的一種無意識模仿。在他看來,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兒童總是要模仿成人行為的,這種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礎。然而,教育的心理起源說沒有從人的心理方面揭示教育是怎樣產生的,僅有反映人的心理與動物心理的區別。因此,教育的心理起源說在學術界被認為是對教育的生物起源說的批判。但是,兒童的無意識模仿肯定不是后天的、獲得性的,而是遺傳的、先天性的,也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性和社會性的。教育的心理起源說將教育這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混同于無意識的模仿,同樣導致了教育的生物學化,也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無疑也是不科學的。
(四)勞動起源說
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者認為,關于教育的起源,不可能在動物世界里尋找到,只能在人類社會中去探索。根據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提出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論斷,教育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
1.勞動為教育的產生提出了客觀需要
一方面,勞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勞動者需要一定的知識經驗作基礎,了解勞動的目的,掌握勞動工具的使用,認識勞動的對象。勞動又是一個社會活動過程,有關于互相協作、利益分配等一系列的規范。為了使年輕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必須有教育的傳遞,讓年輕一代掌握生產和社會生活經驗。
另一方面,人類在生產勞動中積累了一定的生產經驗和技術,無法通過遺傳來傳遞,而為了使社會文明不斷延續和發展,必須由年長一代把這種后天的經驗傳遞給年輕一代。
2.勞動為教育的產生提供了現實條件
正是由于勞動,猿的肌體才能進化為人的身體,猿腦變成了人腦,即有了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勞動中產生了語言,使人的意識最終得以形成,有了積累經驗與傳遞經驗的可能。勞動中積累了經驗,便構成了教育的內容。由此,作為一種有目的、有意識地傳遞經驗的教育活動,便有了可能。
上述兩個方面表明,在勞動中既產生了教育的客觀需要,同時又創造了教育的可能性條件,因此,教育只能起源于人類社會的生產勞動,并隨著生產勞動的發展而發展。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全真卷匯總| 《小學綜合素質》章節習題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小學綜合素質》提分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 | 《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