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育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傳遞一保存文化的功能
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時間上的延續和代際間的傳接。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創造的社會性信息,只能通過社會傳遞,特別是通過教育的方式才能得以延續和發展。教育要按照社會需要和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將部分文化精華選擇為教育內容,并刻畫在年輕一代身上,實現文化的傳遞和保存。
(2)教育具有傳播一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文化傳播是將文化從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擴散,是文化在空間上的流動。其方式有校際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互派留學生、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等。我國改革開放后向海外派遣留學生,以及我國政府通過在國外建立孔子學院、推動網絡漢語教學、培訓漢語教師等方式,推動全球漢語學習和漢學研究,就是教育的傳播一交流文化功能的具體體現。
(3)教育具有選擇一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對文化的選擇一提升功能主要表現在:
第一,根據培養人的客觀規律進行文化選擇。培養人的客觀規律,即人的培養既要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也要符合人的身心發展的需要,教育要遵循這個規律進行文化選擇。
第二,按照嚴格的標準進行文化選擇。文化選擇的標準主要包括:科學的選擇——傳播科學和文明,有利于推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i時代的選擇——傳播時代精神;民族的選擇——以本土文化為依據,保持民族優秀傳統和特色;辯證的選擇——體現揚棄與繼承、創造與發展的統一。
第三,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文化選擇。
第四,在發展中進行文化選擇。這主要表現在:選擇的范圍不斷擴大,由區域文化到世界文化;選擇的重點出現轉移,由宗教文化到世俗文化,由古典文化到現代文化。
(4)教育具有創造一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對于文化的創造和更新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育為社會文化的更新與發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創造活力的人才,并通過他們去推動本民族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及整個社會意識的發展。
第二,教育選擇文化,并將選擇后的文化確定為教育內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第三,教育帶來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與異族文化的交融和優化中,激發出文化創新的生機和動力。
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教育具有雙重文化屬性:一方面表現為它是傳播和深化文化的手段,這時它與文化構成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另一方面它的實踐者及實踐本身又體現著文化的特質,如思想觀念、價值傾向和行為方式,這時它就成為文化的本體。由此可見,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在社會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文化通過教育活動得以傳播和深化,文化通過教育發展得以豐富。
4.教育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傳播科學技術的功能
科技傳播有多種途徑,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徑,因為教育是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選擇地由
專門人員依據教學規律高效地傳播科技的。
(2)教育具有創新科學技術的功能
教育不僅具有傳播科技的重要作用,也擔負著創新科技的重要職責,這在高等教育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高校由于學科設置比較齊全,專家、學者云集,又有大批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等新生力量,師生思想比較活躍,具備進行尖端科學研究、跨學科研究等創新科技的條件,是發展科學技術的一支重要力量。
命題點五 教育的屬性
(一)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于其他事物和現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教育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動:
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養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歷史性
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每個時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點。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教育受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制約,但是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繼承性。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物質條件而憑空產生,但同時又是從以往教育發展而來的,與以往教育有著淵源關系。正因為教育具有這種繼承性,在同樣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國家,會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會表現出不同的傳統和特點。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教育雖然受政治、經濟制度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但同時又和上層建筑中的其他意識形態(主要表現為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哲學思想、宗教、文學、藝術、法律等)發生密切的聯系,受這些意識形態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教育觀點和教育內容上。
第三,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另一種情況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這時的教育對新的政治、經濟起著催生作用。
命題點六 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教育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具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不斷探索并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
教育現象是教育活動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教育認識現象。
教育問題是人們從大量教育現象中提出來作為認識和研究對象的課題。科學研究始于問題,教育學就是通過研究這些現象、問題,揭示其背后所存在教育的客觀規律,以作為教育者進行教育的依據和指南。
教育規律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前者如教師、學生、教材、設備、教學、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后者如學校與社區、教育與人口、教育與經濟發展、教育與政治改革等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
教育學是龐大教育科學體系中的基礎學科。教育科學是有關教育問題的各種科學理論的學科群,它包含許多分支學科。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的基本的、一般的問題,諸如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途徑等,它是從總體上去分析教育問題,而其他學科是從某一個角度或某一個方面進行研究的。
教育學的發展,根據其研究方法、理論的成熟水平,大體可以分成萌芽、創立、分化三大階段。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1.萌芽階段的特點
這一時期,無論中國還是外國,教育學都還沒有從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中分化出來,形成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都是作為他們的哲學思想或政治思想的組成部分而存在的。他們的教育思想多散在他們的政治、哲學著作當中;對教育經驗的大量論述,多是現象的描述和自我表現經驗的概括總結,缺少獨立的科學命題和理論范疇;研究的方法是理性思考和經驗總結。
2.教育學萌芽階段的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①孔子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孔子認為教育對國家穩定、社會的發展有作用。他提出了“庶、富、教”的觀點,認為人口、財富、教育是立國的三個要素。有了眾多的人口,就使他們富足起來,富足之后就發展教育,把教育搞好了,一個國家才算治理好了。這反映了孔子初步認識到經濟發展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只有經濟發展了,教育才能發展。
②孔子關于教育對象的觀點。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孔子在招收學生的時候,不分貴賤、貧富、地域、種族。他說:“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使教育活動擴大到民間。但是這里的“無類”是相對于貴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
③孔子關于教育目的的觀點。孔子一直致力于通過教育培養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為教育的首要目的。“士”必須立志樂道,有遠大的人生理想;“士”必須有才能,能處理實際實務,即“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君子”原是奴隸主貴族統治者的統稱,孔子把它發展成為對人格和品性高尚人士的褒稱。“君子”應該德才兼備,要具備良好的個人修養,還要有使別人安樂、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的本領。
④孔子關于教育內容的觀點。《論語·述而》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識——“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為規范要求。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內容中,道德教育內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識學習是為道德教育服務的。孔子教育內容不足之處在于缺少自然科學知識和勞動知識的內容。
⑤孔子關于教學原則與方法的觀點。
·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這條原則不是孔子提出來的,而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稱。
·啟發誘導的原則。孔子的教學基本遵循啟發誘導的原則。《論語·述而》中記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告訴教師啟發誘導要把握時機,即在學生處于“憤”和“悱”的狀態時給予啟發,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孔子認為啟發誘導的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學思結合的方法。孔子強調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能促進學習。他有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謙虛篤實的方法。孔子認為知識的學習來不得半點虛假,他有句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求學生對待學習要有謙虛篤實的態度。
⑥孔子關于道德修養的方法。孔子關于道德修養有如下幾種方法:
·立志有恒。孔子認為人要有遠大的人生志向。這是進行道德修養的基礎。孔子教育學生要“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標準。
·自省自克。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孔子非常強調要自省自克,認為善于自省自克才是有道德修養的標志。怎么樣做到這點呢?他說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時,個人還要不斷地進行自我省察。
·身體力行。在道德修養中,孔子非常強調身體力行,要求學生要言行一致,言行相顧。他認為言行不一的人是道德不高尚的人。他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應該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訥于言而敏于行”“言必信,行必果”。
·改過遷善。孔子認為道德修養的過程是一個改過遷善的過程。怎樣做到這點呢?一是要對自己的錯誤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要認識錯誤而不是掩飾錯誤,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二是對他人的過錯采取諒解的態度。
⑦教師觀。他認為教師要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工作態度;教師要有熱愛學生,“為師無隱”的奉獻精神;教師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循循善誘。
(2)《學記》的教育思想
《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文獻中最早的、體系比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學記》是先秦儒家教育經驗和思想的總結。
①教育的作用。《學記》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十六個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即教育的作用是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②教育制度和學校管理。
·《學記》以托古方式提出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學制系統:“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卅有序、國有學。”主張按照地方建制分別設學。
·《學記》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標準。分小成和大成兩段,分別考核學生在學業知識學習和品德修養兩個方面的表現。
③教學原則。
·教學相長的原則。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學記》中說:“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至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它深刻地揭示出了教學的辯證關系。
·豫時孫摩的原則。《學記》中說:“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這里包括四條原則:預防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和集體教育原則。
·課內外結合的原則。《學記》中說:“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課外練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可以深化課內學習的內容。這種結合還有助于學生把學習和休息有機結合起來,一張一弛,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長善救失的原則。《學記》中說:“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用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它指出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四種缺點:貪多、狹窄、自滿、畏難。
教師只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生就能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啟發誘導的原則。《學記》中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它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啟發誘導。引導啟發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鼻子走;督促鼓勵學生,而不是壓制他們;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而不是幫助他們得出現成答案。這樣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④論教師。
·《學記》提出了“師嚴道尊”的思想。《學記》中說:“師嚴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
·《學記》高度評價了教師的作用,明確了教師的任務,認為教師是培養人“為長”“為君”
之人,即為國家培養有治國安邦能力的人。
·《學記》也對教師提出了嚴格要求。比如“記問之學,不足以為師”“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等。
(3)蘇格拉底的“產婆術”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生于雅典平民家庭,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他經歷了雅典民主制度由盛而衰的過程,為保衛祖國,曾三次從軍作戰。他機智勇敢,能保護戰友。他出于現實需要而研究倫理哲學,并隨處施教,不收學費。蘇格拉底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創立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問答式的教學方法。蘇格拉底在讓學生獲得某一個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發問,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給予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他自己把這種通過不斷發問,從辯論中弄清問題的方法稱為“產婆術”。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學、發現式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全真卷匯總| 《小學綜合素質》章節習題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小學綜合素質》提分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 | 《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