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中學生利用認知結構中原有的上位概念來學習新的下位概念的學習模式是( )。
A.并列結合學習
B.類屬學習
C.下位學習
D.上位學習
2.以下屬于內部反饋的是( )。
A.視聽覺獲得的反饋信息
B.教師給予的反饋
C.看錄像得到的反饋
D.計算機給予的反饋
3.以下屬于元認知計劃策略的是( )。
A.設置學習目標
B.對材料進行自我提問
C.測驗先做簡單題目
D.考試時監視自己速度和時間
4.“利用紅色可以做什么”屬于( )發散思維。
A.用途擴散
B.結構擴散
C.方法擴散
D.形態擴散
5.與依從相比,認同更深入一層,它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 )。
A.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
B.積極性
C.適應性和社會性
D.內化性和意志性
6.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復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他就會( )。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極端焦慮
7.在情境教學中,教學環境是一種人為設計的問題情境,它與現實問題情境( )。
A.有所不同
B.相類似
C.有一定聯系
D.沒有必然聯系
8.在群體壓力下,成員有可能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這就是( )。A.集體觀念
B.從眾
C.服從大局
D.集體凝聚
9.教師自編測驗是由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測驗目的,自己編制的測驗,是為( )。
A.教育目的服務的
B.教師和學生服務的
C.特定的教學服務的
D.當前工作服務的
10.與新教師相比,專家型教師的課時計劃簡潔、靈活、以學生為中心并有( )。
A.系統性
B.預見性
C.結構性
D.實效性
11.進入中學,學生經常思考“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的未來應怎樣”等問題。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形成( )。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動感
D.勤奮感
12.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包括( )。
A.家庭教養模式、學校教育、同輩群體
B.家庭教養模式、學校教育、社會環境
C.父母性格、學校教育、同輩群體
D.家庭教養模式、校風校紀、同輩群體
13.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以把強化分成( )。
A.自然強化物和人為的近似強化物
B.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
C.正強化和負強化
D.強化和懲罰
14.引導個體的行為朝向一定目標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稱為( )。
A.內驅力
B.需要
C.期望
D.誘因
15.下列提問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是( )。
A.武漢市是否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城市
B.請說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C.假如太陽請假,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D.什么是心理學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課堂氣氛具有__________,不同的課堂往往有不同的氣氛。即使是同一個課堂,也會形成不同教師的氣氛區。
2.能夠在新的、甚至是意外情況下迅速地做出反應,果斷采取措施,予以妥善處理的心理素質是教師的__________。
3.__________是人與人相互區別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4.在西方心理學中,加涅在__________一書中先后提出的學習層次和學習結果分類影響較大。
5.__________提出了成就動機理論。
6.數學學習中形成的認真審題的態度及其方法影響到物理、化學等學科中的審題活動,可稱之為__________。
7.在學習達到剛好記憶水平以后再進行的學習稱之為__________。
8.在操作定向階段形成的映象包括有關__________的各種信息和與__________有關或無關的各種內外刺激的認識與區分。
9.__________是對知識最好的復習。
10.問題解決有兩種類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4分,共12分)
1.認知策略
2.功能固著
3.替代強化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簡述智力的個體差異。
2.簡述教師在學與教過程中的地位。
3.簡述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
4.簡述遷移的作用。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9分,共18分)
1.論述態度的實質與結構。
2.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心智技能?
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聯系的過程。
2.A
【解析】內部反饋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覺系統提供的感覺反饋。
3.A
【解析】元認知計劃是在活動前計劃活動。
4.D
【解析】形態擴散是以事物的形態(如顏色、味道、形狀等)為擴散點,設計出利用某種形態的可能性。
5.A
【解析】認同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
6.D
【解析】根據強迫行為的定義,選D。
7.B
【解析】略。
8.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從眾的概念。
9.C
【解析】略。
10.B
【解析】與新教師相比,專家型教師的課時計劃以學生為中心并有預見性。
11.B
【解析】按照埃里克森的觀點,中學階段處于青春期,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形成自我同一感。
12.A
【解析】人格的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不管什么社會,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社會化動因基本上都是家庭、學校、同伴以及電視、電影、文藝作品等社會宣傳媒體。因此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包括家庭教養模式、學校教育、同輩群體。
13.C
【解析】根據不同的標準,強化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①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②根據人類行為受強化影響的程度,可分為一級強化和二級強化;③根據時間間隔,可分為連續式強化和間隔式強化;④根據強化物的性質,可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⑤根據強化的來源,可分為外部強化和內部強化。
14.D
【解析】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15.C
【解析】分散思維是指思考問題時信息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從各種設想出發,不拘泥于一個途徑,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盡可能做出合乎條件的多種解答。分散思維的主要功能是求異與創新。
二、填空題
1.差異性
2.教育機智
3.性格
4.《學習的條件》
5.阿特金森
6.一般遷移
7.過度學習
8.定向、認知
9.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
10.常規性問題解決、創造性問題解決
三、名詞解釋
1.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于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一般而言,認知策略因所學知識的類型而有所不同,復述、精細加工和組織策略主要是針對陳述性知識的,針對程序性知識則有模式再認知策略和動作系列學習策略等。
2.功能固著:當一個人熟悉了某種物體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時,就很難看出該物體所具有的其他潛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難看出其他的功能。
3.替代強化: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強化一樣,是一種間接的強化方式。
四、簡答題
1.智力的個體差異表現在兩個方面:
(1)發展水平上的差異。不同的人所達到的最高水平極其不同。
(2)智力的結構差異,即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發展有早晚差異。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2.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但這并不否定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地位。學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學目標來最有效地組織教學,教師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教學風格等方面。這是教師心理研究的主要問題。
3.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是由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提出來的,他們不僅用強化來解釋學習的發生,而且用它來解釋動機的產生。在他們看來,人的某種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先前的這種學習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起來的穩固聯系,而不斷強化則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按照這種觀點,任何學習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報償。由于行為派的強化理論過分強調引起學習行為的外部力量(外部強化),忽視甚至否定了人的學習行為的自覺性與主動性(自我強化),因而這一學習動機理論有較大的局限性。
4.首先,遷移對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其次,遷移是習得的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的有效途徑;最后,遷移規律對于學習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關的培訓人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五、論述題
1.【答案要點】
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對于該定義,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理解:
(1)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
(2)態度不同于能力,雖然二者都是內部傾向,能力決定個體能否順利完成某些任務,而態度則決定個體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務,即決定行為的選擇;
(3)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各種態度都是通過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改變的。
態度結構有三個成分:
(1)態度的認知成分。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觀念和信念。
(2)態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態度的核心成分。(3)態度的行為成分。指準備對某對象做出某種反應的意向或意圖。
2.【答案要點】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階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養方面必須分階段進行,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為提高分階段訓練的成效,必須充分依據心智技能的形成規律,采取有效措施。為此,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由于心智技能本身難以認識的特點,主體難以體驗其必要性。因而,在主體完成這一學習任務時,往往缺乏相應的學習動機及積極性。為此,在培養工作中,教師應采取適當措施,以激發主體的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心智技能的培養,開始于主體所建立起來的原型定向映象。在原型建立階段,一切教學措施都要考慮到有利于建立完備、獨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言語
言語在原型定向與原型操作階段,其作用在于標志動作,并對活動的進行起組織作用。所以,這時的培養重點在于使學生了解動作本身,利用言語來標志動作,并鞏固對動作的認知,切不可忽視對動作的認識而片面強調言語標志練習。
言語在原型內化階段,其作用在于鞏固形成中的動作表象,并使動作表象得以進一步概括,從而向概念性動作映象轉化。這時言語已轉變成為動作的體現者,成為加工動作對象的工具。所以,這時培養的重點應放在考查言語的動作效應上。
除上述三點基本要求外,教師在集體教學中還應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充分考慮學生所面臨的主客觀條件,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輔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