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填空題
1.制約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師、學生和(課堂情境)。
2.課堂管理就是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的過程。
3.定型的期望包括人們對教師理應表現的行為及其所具有的(動機)和意向的期望。
4.通常我們可以把學生的群體分為兩種:按照教育管理的要求組織起來的群體,如班集體,叫正式群體,通常所說的小團體或友伴群則屬于(非正式)群體。
5.正式群體的發展經歷了松散群體、(聯合群體)和(集體)三個階段。
6.群體規范會形成群體壓力,在壓力下成員有可能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即(從眾)。
7.在通常情況下,課堂氣氛可能分成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類型。
8.課堂的三大要素包括(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
9.教師在分配學生的座位時,最值得關注的是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10.人際交往必須以一定的符號系統為交往工具,(語言符號系統)和(非語言符號系統)是主要的人際交往工具。
11.人際吸收是指交往雙方出現相互親近的現象,它以(認知協調)。情感和諧及行動統一為特征。
12.教師促成的紀律應該包括結構的(創設)和(體貼)。
13.教師的積極情緒狀態往往會(投射)到學生身上,使教師與學生的意圖、觀點與情感都聯結起來,從而在師生間產生共鳴性的情感反應。
14.處罰學生的消極的課堂行為,但不能采用諷刺挖苦、體罰和(剝奪學習權利)等手段。
15.焦慮是教師對當前或預計到的對自尊心理有(潛在威脅)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種類似于擔憂的反應傾向。
四、名詞解釋
1.定型的期望人們對教師在學校情境中執行任務往往有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師的外貌談吐并不符合這種固定的看法,人們還是會按照這種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釋教師們的行為。
2.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
3.合作學生們為了共同的目的在二起學習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
4.競爭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
5.問題行為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