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第3頁:答案: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 |
第 4 頁:答案:簡答題;論述題 |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D】[解析] 略
2.【B】[解析] 根據評價的價值標準不同,學生評價方法一般可以分為相對評價法、絕對評價法和個體內差異評價法。相對評價法是根據所要評價對象的整體狀態確定評價標準;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整體之外,確定一個客觀標準;個體內差異評價法是以被評價對象自身某一時期的發展水平為標準。
3.【D】[解析] 文化教育學又稱精神科學教育學,是19世紀末以來出現在德國的一種教育學說,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爾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4.【D】[解析] 略
5.【D】[解析] 多爾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礎上把他設想的后現代課程標準概括為“4R”。嚴 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它的作用在于使改變了的課程避免滑人“不能控制的相對主義”以及 情感上的唯我主義的怪圈。
6.【C】[解析] 協同教學是哈佛大學倡導的教學管理組織形式,其重點是從小學階段開始就將教 師和兒童從固定的班級中解放出來,采取較有彈性的教學組織。
7.【C】[解析] 略
8.【B】[解析] 略
9.【A】[解析] 略
10.【C】[解析] 略
11.【A】[解析] 在教育學史上,一般把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
12.【A】[解析] 我國現行的學制是從單軌學制發展而來的分支型學制。
13.【C】[解析] 師生間的心理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為了維持和發展教育關系而構成的內在聯系,包括人際認知關系、情感關系、個性關系等。
14.【B】[解析] 哲學取向的教學理論的基本主張為:(1)知識一道德本位的目的觀;(2)知識授受的教學過程;(3)科目本位的教學內容;(4)語言呈示為主的教學方法。而預期行為結果的教學目標屬于行為主義教學理論的基本主張。
15.【D】[解析] 結構性觀察,即事先經過設計,規定好觀察項目,選定觀察對象,采用觀察工具,在觀察中填寫觀察量表等方式進行。所得的資料可用來進行定量分析,因而又叫定量觀察。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廈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6.【A、B、C、D】[解析] 略
17.【A、C、D】[解析] 智育的基本任務包括:向學生系統傳授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為學生各方面發展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培養和訓練學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力才能,增強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1B.【A、C、D、E】[解析] 略
19.【B、C、D】[解析] 體育的基本任務包括:指導學生身體鍛煉,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和技能發展。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使學生掌握身體運動鍛煉的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運動鍛煉的方法,增強身體運動能力;使學生掌握身心衛生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的身心衛生保健習慣;發展學生良好的品德,養成學生文明的習慣。
2,0.【A、B、C、D、E】[解析] 教學設計的特征主要有:指導性、統合性、操作性、預演性、突顯性、易控性、創造性。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21.雙軌學制:18、19世紀的西歐,在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及特定歷史文化條件的影響下,由古代學校演變來的帶有等級特權痕跡的學術性現代學校和新產生的供勞動人民子女入學的群眾性現代學校。都同時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展,于是就形成了歐洲現代教育的雙軌學制:一軌自上而下,其結構是大學、中學;另一軌自下而上,其結構是小學及其后的職業學校。雙軌學制有兩個平行的系列,這兩軌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22.問卷調查:是采用書面問卷的形式了解某一問題的方法,它的過程是根據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和研究主題來設計問卷并組織實施的。
23.素質教育:是以人的素質發展為核心的教育。它以注重人各方面的程度和水平的實際發展為主要特征,追求對人的發展的有效引領和促進。
24.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應該具備的多方面的專業要求,是順利進行教育活動的前提,也是教師勝任工作的基本條件。教師的專業素質不僅具有多樣性、時代性特征,而且具有結構性特征。其素質結構包括教育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道德、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方面。
25.終結性評價:是指一門課程結束時或一個學年結束時進行的評價。它比較注重總體分析,力圖表明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并對課程的有效性和實施效果做出判斷。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