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答案: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 |
第 4 頁:答案:簡答題;論述題 |
2013年四川教師資格《教育學A》專家命題預測題及答案(6)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這是【 】
A.道爾頓制
B.班級上課制
C.大班教學制
D.小班教學制
2.將性別角色的標準內化的過程,就是【 】
A.政治社會化
B.性別角色社會化
C.道德社會化
D.個體個性化
3.我國古代教育家茍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這里強調的是【 】
A.環境的作用
B.教育的作用
C.遺傳的作用
D.個體的主觀能動陛的作用
4.開誠布公,不虛偽行事,不以個人的權威或職業地位作掩護,指的是【 】
A.非權勢
B.交往技能
C.真誠
D.積極相待
5.揚雄在《法言•學行》中說“行者,人之模范”,說明了教師勞動哪一個方面的特點?【 】
A.強烈的示范性
B.獨特的創造性
C.勞動的協作性
D.勞動量的隱含性
6.教師教學和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材料是【 】
A.教學大綱
B.教學指導書
C.教科書
D.課程計劃
7.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的方法是【 】
A.參觀法
B.實驗法
C.討論法
D.情境教學法
B.我國當代第一個以法律形式出現的教育目的是【 】
A.1957年,毛澤東在國務院會議上提出的教育方針-
B.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教育目的
C.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的教育目的
D.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教育目的
9.教育是在下列哪一方面的基礎上,在人和社會形成過程中產生的?【 】
A.政治
B.勞動
C.語言
D.經濟
10.教師與學生之間因為完成教育任務而發生的關系是【 】
A.工作關系
B.非正式關系
C.正式關系
D.組織關系
11.教學目標敘寫在于強調教學活動對學生產生具體的行為變化,“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是一個【 】
A.明確的教學目標
B.含糊的教學目標
C.教育目標
D.難以實現的教學目標
12.教學過程中的首要因素是【 】
A.引起學生注意
B.指導學生學習
C.提供教材內容
D.提出教學目標
13.孔子提出了解學生應“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體現了【 】
A.因材施教原則
B.在集體中教育原則
C.疏導原則
D.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
14.教育事實是正在從事著的教育實踐。它包括各種形式、各種類型、各種模式的教育事實,還包括教與學過程中的教育因素和【 】
A.教育問題
B.教育行為
C.教育規律
D.教育發展
15.促進的教育態度除了與學生和諧相處、積極的自我意識和教育的期待外,還包括【 】
A.理解學生
B.責罰學生
C.縱容學生
D.寬待學生
16.俗話說“知子莫過父,知女莫過母”這句話體現了家庭教育中【 】
A.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了解和影響的深刻性
B.家庭群體中交往接觸的密切性
C.家庭群體中教育和生活的統一性.
D.家庭對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維性
17.課堂教學中的第二課堂是【 】
A.傳統的室內課堂教學形式
B.新興的課外教學形式
C.培養特長的教學形式
D.雙語教學形式
18.李林寫了保證書,決心今后要按《中學生守則》辦事,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做到上課不再遲到了。可是冬天天一冷,李林遲遲不肯鉆出被窩,以至于又遲到了。所以,對李林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應當重點在于提高其【 】
A.道德認識水平
B.道德行為水平
C.道德意志水平
D.道德情感水平
19.教師所表現出來的最突出的角色是【 】
A.教員角色
B.管理者角色
C.心理醫生角色
D.領導者角色
20.德育的本質特征在于德育是培養人的【 】
A.品德的活動
B.美感的活動
C.情感的活動
D.意志的活動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