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簡答題;論述題;材料分析題;活動設計題 |
第 3 頁:答案:單項選擇題;簡答題 |
第 4 頁:答案:論述題;材料分析題;活動設計題 |
三、論述題
1.【答案要點】幼兒園班級管理一般由生活管理、教育管理、家園交流管理、班級間交流管理、幼兒社區活動管理等幾方面組成。幼兒園班級中管理人員包括保教人員、幼兒、幼兒家長。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服務于幼兒的生活、教育管理。
(1)生活管理。幼兒園班級生活管理是為了保證幼兒的身體正常發育,心理健康成長,保教人員圍繞幼兒在園內的起居、飲食等生活方面的需要而從事的管理工作。生活管理的內容:學期(學年)初的工作;學期(學年)中的工作;學期(學年)末的工作。
(2)教育管理。班級保教人員在班主任教師帶領下對班級幼兒進行調查研究,對教育過程精心設計組織,對教育結果進行細致評估,這一系列的工作稱為幼兒班級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的內容:開學初工作;學期中的教育常規管理;期末工作。
2.【答案要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于教育學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貢獻是他們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這一學說是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內涵,是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尤其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全面發展”概念的具體界定,主要有兩方面:
(1)指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存在的,每當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币虼巳姘l展的人必須克服由于舊的社會分工造成的智力和體力的分離,避免“某種智力上和身體上的畸形化”,擺脫那種“極度地損害了神經系統,同時又壓抑肌肉的多方面運動,侵吞身體和精神上一切自由活動”的勞動狀況。所以,“片面發展”首先是勞動過程中體力和智力的分離和對立,而“全面發展”則是指在勞動過程中實現體力和智力的充分運用和發展,實現體力和智力在充分發展基礎上的完整結合。顯然,在現代社會,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但這個過程的完成則有待于社會生產更高度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更高水平的完善。
(2)指克服人發展的一切片面性,實現人的個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由于社會生產的高度發展,迫使個人奴隸般服從分工的狀況已經消失,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也已不再存在的情況下,社會成員能夠自由和全面地發揮他所擁有的各方面的才能。這種人通曉整個生產系統,可以根據社會需要或個人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個性自由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靈魂。20世紀末在中國開始的“素質教育”運動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具體實踐。應當指出,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建立在他的“人的本質觀”這一基礎之上的。在深刻分析了生產力、分工、私有制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之后,馬克思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個人的發展歸根到底取決于整個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的片面性的消滅歸根到底取決于舊的社會分工的消滅。這些結論對教育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一,教育必須反映社會對人的發展的總要求;其二,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對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分離的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與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的一次重大超越。
四、材料分析題
【答案要點】(1)做思想工作,取得家園教育觀念的一致。.造成阿智經常打人的主要原因是受家長所謂的“正當防衛”論的影響,因此,老師必須先和家長取得認識上的一致。首先和家長進行了交流,指出他們的“正當防衛”論在幼兒園是不適宜的。幼兒由于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不可能和成人一樣能用比較適宜的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些幼兒只是想和別人表示友好,可是,他的動作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想侵犯別人;有些幼兒不太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更多的只能依賴于動作,造成許多理解上的偏差。教師可以列舉在平時工作中遇到的事例,讓家長非常信服地接受了老師的觀點。讓家長了解到教師與家長矛盾的教育觀念在比較敏感的遠遠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教師和家長應盡可能在教育觀念上達到共識,使阿智接受一致的要求,避免形成雙重人格。另外,同班的老師也注意及時交流有關的阿智的日常情況,共同分析阿智的行為動機及其需要,制定適合他個體發展的目標、要求,保持教育的一致性,盡可能減少矛盾的教育方式所帶來的負作用。
(2)轉移關注點,放大和鼓勵進步。阿智的攻擊性行為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而表現出來的無意識的失控行為。針對他的這一特點,如果過分關注他,只會擴大他的問題和缺點。如果就此采取一些特別的措施,反而會使他感到自己與其他小朋友不一樣,是個不好的典型,從而更加導致他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因此,在他出現無意識失控行為時,設法加以阻止,但決不斥責他,也不實施壓服教育,以免因自己的主觀臆斷而傷害他。然后,再找適當的機會,了解他的行為動機,耐心地告訴他同伴間的相處之道,暗示他努力改正缺點。當他稍有進步時,馬上予以表揚、鼓勵,讓他逐步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愛和信任。
(3)改善伙伴關系,逐漸改掉不良習慣。改善伙伴關系,能減少阿智的焦慮情緒,也有利于他的進步。為此,不在同伴面前損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閃光點”,有意識地樹立他在集體中的威信,讓同伴真正親近他、接納他。如當他帶來一件新奇的玩具時,就專門請他介紹、演示玩法并指導同伴玩;當他從家中帶來圖書時,我就立即把它放在書架上。通過種種辦法,使他在和諧友好的氣氛中釋放焦慮的情緒,感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
五、活動設計題
【設計案例】《快樂的秋游》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引發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及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讓幼兒了解基本的安全常識,對中國地形圖有一個初步的了解。3.通過出游鍛煉幼兒的意志力。
4.訓練幼兒的繪畫能力。分題活動建議:
此活動更適合有家長的配合參與。寫給家長的通知:要求家長和幼兒一起制定假日的活動計劃、給孩子留景點照片,途經路線圖、配合幼兒畫乘座的交通工具圖、幼兒眼中景點繪畫以及一同出游人員的畫片或照片,以及家長代筆的假日感想等。
活動準備:
1.節后搜集國慶節前家長布置的所有材料,整理粘貼每一名幼兒材料,并拼成一幅組畫。2.中國地圖、山東地圖各一個,各色的圓點,汽車、火車、自行車、人物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參觀老師準備的組畫,讓幼兒仔細觀察、討論每一幅畫面,然后請每一位幼兒選擇一幅組畫,回到座位上再仔細觀察。
2.老師請有代表性的幼兒講解自己的圖畫,介紹自己的假日生活,你都到過什么地方?與誰一起去的?地方好不好?比如:王鐵柱小朋友去了上海,到了野生動物園,看到了獅子、老虎,還騎在它們身上照相呢!還有的小朋友去了郊外,有的去了姥姥家等的所見所聞,在何地留影等。
3.老師結合幼兒談外出或假日生活的感受,再把老師自己的假日生活的足跡及感想與幼兒一起分享,同時,把該幼兒家長代寫的幼兒的感想有選擇性地讀給大家欣賞,不僅培養幼兒對美的感受力而且還增強幼兒對文字的好奇感。
4.讓幼兒把組畫放在椅子下面,師幼共同回憶全班幼兒假期去過哪些地方,老師用圓圈表示,如:上!0、九寨溝——0、姥姥家——0……讓幼兒點數,共去過多少地方?誰去的地方最多?誰去的地方最遠?最近?(出示中國地形圖),大家都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5.每位幼兒設計一個黃金周打算去的地點?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與誰一起去?孩子一邊說,老師一邊在地圖上做出標志,包括交通工具的粘貼。
6.把自己手中的組畫與老師一起合作粘貼在已設計的展區內,以便提供全園幼兒共同分享的環境。
總結分享:
讓幼兒說說在假期間認為最好吃的是什么?
活動評價:
通過此活動真正感受到,家庭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家園的相互配合是做好幼兒教育的重要前提條件,及時抓住教育的有效時機,是對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幼兒對自己的親身經歷較感興趣,同時也能激發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欲望。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