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1.C 2.B 3.A 4.D 5.C
6.B 7.D 8.B 9.D 10.C
二、填空題
1.世界圖解
2.《日內瓦兒童權利宣言》
3.終身教育
4.啟蒙性
5.職業道德
三、判斷題
1.× 2.× 3.√ 4.× 5.×
6. √ 7. √ 8. × 9. √ 10. ×
四、名詞解釋題
1.學前教育是對胎兒至進入小學前的兒童所進行的教育、組織的活動和施加的影響。它的教育對象包括胎兒、嬰兒(0~3歲)、幼兒(3~6歲或7歲)。
2.兒童觀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對待兒童的觀點的總和,涉及兒童的特點與能力、地位與權利、兒童期的意義、兒童生長發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兒童發展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3.即潛在的、非正式的學前教育課程,是一種無計劃無意識的學習活動,是兒童獲取信息不可缺少的形式,具有潛在性和非預期性,一般體現在托幼機構和班級的環境中,包括物質環境、文化環境和人際環境。
4.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幼兒逐漸了解社會關系、獲得社會經驗、掌握社會規范而成為社會成員的過程,即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
5.兒童以模仿和想象,通過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生活的一種游戲。
五、簡答題
1.(1)兒童有各種合法的權利,如發展權、教育權、游戲權等,應該得到成人的承認、尊重和保護;(2)兒童的成長受制于多種因素;(3)兒童發展的潛力要及時挖掘;(4)兒童是連續不斷發展的;(5)兒童的發展具有差異性;(6)兒童通過活動得到發展;(7)兒童作為一個整體來發展。
2.(1)承認兒童的權利;(2)反映民族特色;(3)面向世界;(4)尊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個別差異;(5)挖掘兒童發展的潛力。
3.相同點:各國都很重視使兒童在體力、認知、情感、社會性、語言、審美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兒童。
不同點:(1)我國幼兒教育較為關注豐富兒童的知識、培養兒童的能力;國外則更關注培養兒童的各種興趣和積極態度。(2)我國較為注重形成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國外卻更注重發展兒童的主動性、獨立性。(3)我國較為重視塑造兒童優良的性格;國外卻更重視培養兒童讀寫算的初步技能,為兒童進入小學做好準備。
4.(1)有助于幼兒正確價值觀的形成;(2)有助于幼兒良好情感的陶冶;(3)有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展;(4)有助于加快幼兒的社會化進程;(5)有助于幼兒未來的成長發展。
5.(1)觀察能力;(2)表達能力;(3)組織能力;(4)教育能力;(5)創造能力;(6)設計能力;(7)交往能力;(8)評價能力。
六、論述題
1.(1)實現角色轉換。每個兒童在行為、興趣、愛好、才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教師要針對兒童的具體情況,扮演相應的角色,以促進兒童富有個性的發展。如面對喜歡自主創造的兒童,教師要給予支持和促進。
(2)深入研究兒童。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兒童的個性特點,深入研究兒童的優點和缺點,才能區別對待兒童,向兒童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如教師要親密接觸每個兒童、全面分析每個兒童。
(3)構建獨特環境。教師應創設環境,優化環境結構,為每個兒童提供最適宜的環境,促進每個兒童健康地成長。如創設發展每個兒童的興趣和能力的環境,教師可以布置多種活動區,是不同興趣的兒童能從中選擇。
(4)開展小型活動。小班化教育、小組教育、個別教育都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形式,有利于促進兒童個性的全面發展。如教師以兒童的文化為指標,把擁有相同或不同文化的兒童分為一組,培養兒童的寬容心和理解力。
(5)考慮兒童的學習方式。教師要重視兒童個體學習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根據兒童個體學習的特點開展相適應的教育活動。如對于“語言學習者”,教師要為其提供聽詞語、說詞語、看詞語的機會。
(6)利用兒童的強項。每個兒童都與眾不同,都有長處優勢和不足劣勢,所以教師在因材施教時,要依靠兒童身上的優點,發展提升強項,提高兒童的自信心和表現力;彌補改進弱項,使兒童的強項能成為弱項的基石和推動力。
(7)實行多元評價。教師要以促進兒童發展為宗旨,從多元的視角,利用各種資源對兒童的發展水平作出評價。如進行多維度橫向評價和多視角縱向評價。
2.陳鶴琴先生的主要教育思想有:
(1)學前教育對于兒童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還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
(2)學前教育要考慮兒童的特點,要適應兒童好游戲、好模仿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了解兒童的個性,尊重兒童獨立的人格。
(3)要對兒童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兒童成為“體魄強壯、品德良好和智力發達”的祖國幼苗。
(4)幼兒教育要注意多樣性。兒童是在游戲、作業、勞動生活、自然社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得到成長和發展的。
(5)要對幼兒加以指導。兒童是教育的主體,教育不能主觀地指揮一切,包辦代替。教師指導作用的發揮要和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機結合,倡議讓兒童自由集合,自由合作。
(6)幼兒園要和家庭緊密配合。陳先生認為兒童教育是幼兒園與家庭共同的責任,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與《綱要》的聯系:
《綱要》的精神與陳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課程目標方面都關注兒童的全面發展。《綱要》所指出的“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正是以上內容的反映。《綱要》還指出幼兒教育是學校教育制度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園教育應為每一個幼兒的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二、課程組織形式要求整合性。陳鶴琴打破了按學科編制幼兒園課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形成了他的“五指活動”課程。《綱要》將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按照幼兒學習活動的范疇相對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五大領域。這與陳鶴琴“五指活動”是一致的。
三、課程的實施都要求以幼兒為主體。陳鶴琴強調教學做合一,體現兒童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在活動中直接經驗的獲取,《綱要》中無不體現幼兒在教育活動中主體地位的思想,如“幼兒園教育應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尊重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積極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
四、都強調實行過程性評價。如多標準、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應該重點關注幼兒的行為反應,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