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1868年,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對當時的心理學發展成果進行了總結,烏申斯基因此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2.B【解析】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燃{量表》。
3.C【解析】教育心理學的初創時期是20世紀20年代以前,發展時期是從20世紀20年代以后到50年代末,初步建立系統理論是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時期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
4.A【解析】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認知不能回憶或再認的原因主要是無適當提取線索,因為人的大腦就像一個儲藏信息的倉庫,會對所有的信息進行編碼,不能回憶就是沒有找到與信息相搭配的線索。
5.D【解析】根據學習遷移的效果劃分,遷移可劃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根據遷移的順序劃分,遷移可劃分為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根據遷移的水平劃分,遷移可劃分為垂直遷移和水平遷移;根據遷移的方式劃分,遷移可劃分為特殊遷移和非特殊遷移。
6.A【解析】操作的特點是物質性、外顯性、展開性。
7.A【解析】學習的組織策略是指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策略。
8.B【解析】診斷性評價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或教學活動進行之中對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或特殊困難進行的評價,是對教學活動的診斷;形成性評價是在教育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引導教育過程正確、高效地前進而對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評價;總結性評價是在某一相對完整的教育階段結束后對整個教育目標實現程度做出的評價。
9.C【解析】教師在講課時一般要求按照學生的活動規律,有必要地走動和輔之以手勢,以增強學生感知的效果。
10.D【解析】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被稱為問題。
11.D【解析】受先前活動影響而產生的心理活動的特殊準備狀態稱為定勢。
12.B【解析】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容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稱為態度。
13.C【解析】根據柯爾伯格的觀點,道德推理的最高階段是良心或原則取向階段。
14.C【解析】在教學程序中,教師安排的程序性事項稱為教學事項。
15.D【解析】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成分。
16.A【解析】與依從相比,認同更深入一層,它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穩定性。
17.B【解析】對于認知和技能領域的學業,最常用的教學評價手段是標準化的成就測驗和教師自編測驗。
18.B【解析】品德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規范和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具有評價意義的特性。
19.B【解析】課堂管理始終制約著教學和評價的有效進行,具有促進和維持功能。
20.A【解析】信度是指一個測驗在經過多次施測之后,所得的分數基本穩定或保持一致,指測量的一致性。
二、名詞解釋
21.連鎖學習:指學習聯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應動作聯結。各種動作技能的形成,都離不開這類學習。
22.問題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
23.垂直遷移:指處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
24.模象直觀:模象即事物的模擬性形象。所謂模象直觀即通過對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
25.課堂管理: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