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及答案(1)第4頁由教師資格考試欄目提供,查找更多2014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1)第4頁請訪問jiaoshi.exam8.com"> 試題及答案(1)第4頁,考試吧" />
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D項的描述體現了小學教育的義務性特點。考生需準確區分小學教育各個特點的內涵。
2.B【解析】行動研究是指實際工作者(如教師)基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及本單位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其主體是實際工作者,主要是教師。
3.A【解析】班級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直線式發展的靜態過程。
4.B【解析】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宋代理學家朱熹這樣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5.B【解析】略。
6.D【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三個層次: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居于第三個層次,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所能達到的預期標準。
7.c【解析】略。
8.D【解析】略。
9.B【解析】呼應法是指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設疑置惑,而在總結時釋疑解惑。而懸念法是指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教師通過設疑引出下堂課要學的內容。二者易混淆,考生需注意區分。
10.B【解析】發展性原則又稱量力性原則,也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使他們能夠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題干的描述是該原則的典型闡釋。
11.A【解析】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這是一門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的必修課程,自小學3年級開始設置,每周平均3課時。
12.D【解析】“溫故而知新”是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促進作用,屬于順向正遷移。
13.B【解析】考查自我意識的概念。
14.B【解析】苛勒等人認為,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15.A【解析】小學生心理輔導的主要對象是正常小學生。
16.c【解析】略。
17.c【解析】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18.B【解析】略。
19.B【解析】設計探究式學習活動屬于教學策略,而不是學習策略。
20.B【解析】數學術語不再讓人聽不懂,而是朝著人們能理解的方向發展,日趨生活化,越來越貼近生活。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