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填空題 |
第 2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4 頁:簡答題 |
第 5 頁:論述題 |
四、簡答題
1.筒述桑代克的聯結學習理論。
【答案要點】桑代克聯結學習的主要觀點:
(1)學習的實質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反應之間建立聯結,其聯結公式為S—R。
(2)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是通過嘗試…錯誤學習的過程,按一定的規律建立起來的。他指出情境與反應之間聯結的建立遵循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
(3)桑代克在后來的研究中發現:練習本身并不促進學習,只有在個體了解練習結果的情況下,練習才會起作用;懲罰只能暫時抑制一個聯結,而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一個聯結。
2.簡述學習遷移的相同要素說。
【答案要點】相同要素說由美國的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是對形式訓練說的挑戰。
(1)主要觀點。
只有當兩個機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時,一個機能的變化才能夠改變另一個機能的習得。換句話說,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到另一種學習,即產生學習的遷移。桑代克等人通過實驗發現,經過訓練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動地遷移到其他方面,只有當兩種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時才能產生遷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刺激相似而且反應也相似時,兩情境的遷移才能夠發生,并且相同聯結越多,遷移越大。伍德沃斯將相同要素改為共同要素,即認為兩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時可以產生遷移。他認為即只有當兩種心理機能具有共同成分作為其因素時,一種心理機能的改進才能引起另一種心理機能的改進。根據共同要素說,如果兩種學習活動含有共同成分,無論學習者是否意識到這種成分的共同性,都會有遷移現象的產生,學習就會變得更加容易。
總之,共同要素說認為,遷移是非常具體的、并且是有條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這些都是對形式訓練說的否定,也使對遷移的研究有所深入。
(2)理論價值及缺陷。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說在當時的教育界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使學校脫離了那種在形式訓練說影響下不考慮實際生活,只注重所謂的形式訓練的教學狀況,在課堂方面也開始重視應用學科,教學內容的安排也盡量與將來的實際應用相結合。但這一理論僅將遷移視為相同聯結的轉移,認為兩種情境中客觀方面的共同要素是決定遷移的唯一因素,這在某種程度上否認了遷移過程中復雜的認知活動,因此具有一定的機械性和片面性。
3.簡述柯爾伯格的道德判斷階段。
【答案要點】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提出了人類道德發展的順序原則,并認為道德認知是可以通過教育加以培養的?聽柌裱芯康赖掳l展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
柯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分別是:
(1)前習俗水平。根據行為的具體結果及其與自身的利害關系判斷好壞是非,認為道德的價值不是取決于人或準則,而是取決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階段為懲罰服從取向階段。衡量是非的標準是由懲罰決定的,對成人或準則采取服從的態度,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判斷好壞只注意行為的結果,而不注意動機。
第二階段為相對功利取向階段。這是一種樸素的利己主義.判定某一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性,認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為就是正確的。
(2)習俗水平。著眼于社會的希望和要求,從社會成員的角度思考道德問題,開始意識到個體的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的準則,能夠了解和認識社會規范,并遵守和執行社會規范。第三階段為尋求認可取向階段。此階段的兒童主要是考慮社會或成人對“好孩子”的期望與要求,并力求達到這一標準。
第四階段為遵守法規取向階段。服從權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會習俗,尊重法律權威,有責任感和義務感。
(3)后習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則作為自己行為的基本準則,能從人類正義、良心、尊嚴等角度判斷行為的對錯,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權威的約束,而是力圖尋求更恰當的社會規范。
第五階段為社會契約取向階段。認識到法律或習俗的道德規范是一種社會契約,大家可以相互承擔義務和享有權利,利用法律可以維持公正。
第六階段為普遍倫理取向階段。根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去判斷是非善惡,超越現實規范的約束。即以良心、正義、公平、尊嚴、人權等最一般的原則為標準去進行道德判斷,行為完全自律。
研究表明,大多數9歲以下的兒童以及少數青少年處于前習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處于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一般要到20歲以后才能出現,而且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
4.師生沖突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
【答案要點】(1)就學生方面來說,一是學生的個性特點,如要面子、心理素質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等;二是自我維權意識強;三是有些學生行為習慣差,缺乏責任感、羞恥心,當他們違紀違規受到教師批評時,隨意頂撞。
(2)就教師方面來說,一是處理的方法、手段不得體。如對學生采取居高臨下的姿態,以訓斥為主,或者批評的場合不當,讓犯錯的學生感到沒面子,或者有打罵學生的行為;二是處理問題失當或失誤時,顧及面子,不能及時矯正;三是不能控制情緒,易將個人工作、生活中的煩惱和不滿遷移或發泄到學生身上;四是平時與學生交流少,不了解學生的特點,缺乏情感交流;五是處理問題不公平,厚此薄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