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據古籍記載,在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約四千年前的虞舜時代,開始有類似教育機構的建立,稱之為庠。“庠”,是中國古代學校的萌芽。
2.C【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反映了示范性的特點。
3.D【解析】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與成人不同的身心特點,集中表現在他們的不成熟性。
4.A【解析】目的是實踐的預期結果,它為實踐指明方向,使實踐帶有自覺性;同時它又伴隨著實踐活動的展開而變成現實。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
5.C【解析】馬克思主義認為,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6.B【解析】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
7.C【解析】教學大綱是根據課程計劃對學科設置的要求,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它具體規定某一學科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教材內容的范圍和結構、教學進度和時間以及教學法方面的要求。它體現了國家對各科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具體規定。
8.A【解析】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并發展能力。
9.A【解析】‘‘理論不能脫離實際。事實不能離開空想”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0.C【解析】提出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過程,是編寫教案的最重要的兩個環節。
1 1.C【解析】道德品質教育是指培養青少年學生形成社會所需要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規范的教育。
12.B【解析】知、情、意、行四個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13.C【解析】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教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任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14.A【解析】群眾性活動是組織多數或全體學生參加的一種帶有普及性質的活動。群眾性活動包括:(1)報告會和講座;(2)慶祝會;(3)專題晚會;(4)競賽活動;(5)參觀、訪問、旅行活動;(6)辦墻報和黑板報。
15.B【解析】管理目標是指班級在紀律、規范、班風、輿論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預期要達到的標準。
16.A【解析】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所獲得的材料比較真實,因而觀察法是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基本方法。
17.C【解析】具體說來,少先隊性質有以下三個特點:(1)具有鮮明的革命性;(2)具有廣泛的群眾性;(3)具有獨立自主性
18.A【解析】“盂母擇鄰”、“岳母刺字”等故事都強調家庭教育在兒童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9.B【解析】實施是使計劃變為行動的實踐環節,是學校管理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20.A【解析】單純隨機抽樣適用于單位數比較少而集中的總體。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