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3 頁:答案及解析 |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育者自覺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使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教師通過加強班風和學風建設,實施德育,就屬于環境陶冶。
2.【答案】B
【解析】榜樣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高尚的思想、模范的行為、優異的成績來影響受教育者的一種方法。
3【答案】B
【解析】德育過程中,存在著三個方面的矛盾,分別是學校教育影響與一般社會影響之間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標要求與受教育者現在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之間的矛盾。其中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標要求與受教育者現在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德育過程中的主要矛盾。
4.【答案】B
【解析】品德評價法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督促其不斷進步的一種方法。品德評價法通常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等方式。
5.【答案】A
【解析】方向性原則是依據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和目的提出來的,是我黨長期以來思想政治工作經驗的總結,是社會主義學校德育區別于剝削階級學校德育的根本標志。
6.【答案】D
【解析】略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道德行為
9.【答案】道德判斷
10.【答案】小學德育綱要
11.【答案】操行評定
12.【答案】教學
13.【答案】正確。對學生尊重和信任是對學生嚴格要求的教育倫理基礎。愛是嚴的基礎,嚴是愛的表現。失去嚴格要求的愛只能是放任自流的愛;缺乏尊重信任的嚴格要求,就變成冷酷的刁難和苛求。
14.【答案】錯誤。中小學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是教學。
15.【答案】錯誤。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在學校全部工作中占時問最多,而學生在校的主要活動是學習,所以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
16.【答案】正確。如上題。
17.【答案】錯誤。教師提出的德育目標要求和受教育者現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才是德育過程的主要矛盾。
18.【答案】詳見本章核心題型歸納。
19.【答案】詳見本章核心題型歸納。
20.【答案】詳見本章核心題型歸納。
21.【答案】詳見本章核心題型歸納。
22.【答案】(1)以上對話直接改變了小剛的品德認知能力,即知。品德是由知、情、意和行四者構成,培養學生品德的德育過程,就是培養四種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協調發展的過程。
(2)知即道德認知,是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認識和評價,包括道德知識和道德判斷兩個方面,道德認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礎。
(3)以上案例教師通過對話,引導小剛知道上超市拿起話梅就吃的不對,對是非、善惡進行判斷,使小剛產生正確的道德認知,為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3.【答案】詳見本章核心題型歸納。
24.【答案】林老師的做法體現了“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的要求。其他答案詳見本章核心題型歸納。
25.【答案】李老師的做法體現了榜樣示范的德育方法。其他答案詳見本章核心題型歸納。
26.【答案】1.校長的做法是不正確的。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他具有《教師法》規定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義務。2.如果我是副校長,我可能會采用以下德育方法:(1)說服教育法。(2)榜樣示范。(3)指導實踐。(4)陶冶教育。(5)品德評價。(以上每個要點結合自己的話,展開敘述即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