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4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5 頁:寫作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 |
二、材料分析題
30.【答案要點】新課程改革提倡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的小組是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的。通常組建好小組后,每小組要選出一名小組長,負責活動的有序開展,但小組內的各種角色要定時進行輪換,小組成員之間是一種平等的互相促進的關系,在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通過向他人闡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過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維質量,又觀察到他人的思緒過程,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該案例中的兩種合作學習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現象1中“座位的編排是按照學生的高矮次序”搭配而成,這種組建小組的方法不符合“異質分組”的原則。僅僅根據高矮次序進行分組,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成績、個性特點、家庭和社會背景、守紀情況等,可能會導致組間成員搭配不當。
現象2中的合作學習呈現出一種比較混亂的狀態。提出問題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聲,感覺小組內每個人都發言”,沒有一定的規則和次序;討論的時間過短,只有一兩分鐘,學生缺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小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沒有角色的輪換,這可能使組內學生的能力發展不平衡,小組代表的思考可能更積極,口頭表達能力也更強一些,而其他學生的這些能力得不到鍛煉,不能全面發展;“學生一張口就是:‘我覺得……“我認為……”’這樣可能造成小組代表僅僅是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代表了小組成員的共同觀點,長此以往,小組內其他成員可能不會再積極地思考,達不到合作學習的效果。
31.【答案要點】(1)這位教師反思的理論依據是能力傾向與教學的相互作用。能力傾向與教學的相互作用是指學生的能力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教學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學生能力傾向的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真正的因材施教,就應該以能力傾向與教學的相互作用為依據,來對教學環境進行選擇、創造和評定。
(2)給教育的啟示是:①沒有適合所有學生的萬能的最佳教學法。②教師要注意了解學生的能力傾向上的個別差異,選擇最適合學生能力傾向特點的教學方法進行因材施教。③對于能力傾向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應對他們進行預先訓練,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等方面對他們加以指導,提供給他們必要的先備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能力傾向水平。
專家點撥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在好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就必須善于反思和總結:教學前有反思,提高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教學中有反思,根據課堂教學動態,及時修正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教學后有反思,揣摩教學中的“得”與“失”,揚長避短,使自己不斷改進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從這一則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教師的做法值:得學習之處就是能夠根據每位學生的差異進行教學,從而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32.【答案要點】(1)應從城市色彩、城市建筑(含園林雕塑)、城市總體規劃布局(或“形象面貌”)、居民精神面貌等幾個方面加以預防和治理。
(2)不能刪。因為句中加了“一定”二字,讓讀者對“視覺污染”的范圍和程度更明確,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如果去掉,前面所談的效果就會減弱。
相關推薦: